中国慈善亟需制度性破局
(2010-11-04 07:27:28)
去年我国慈善捐赠占GDP的比例仅为0.01%,而美国的比例为2.2%。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促进司慈善和社会捐助处处长郑远长11月2日展示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均捐款为25元。(11月3日《新京报》)
慈善在中国是公共热词。不久前,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来华被舆论狂热解读,所谓“劝捐”不仅对中国富豪带来压力,甚至也影响了巴菲特。后来,巴菲特以入乡随俗的中国式谦卑--“学习”来定位这场“巴比宴”。尽管如此,有很多富豪还是相当排斥,陈光标的“裸捐”甚至被人嘲弄。结果是,“巴比宴”以一种讳莫如深的方式终结。
这个小插曲,足以说明慈善在中国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中国富豪的成长迅速,美元亿万富翁的数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很多富豪既有慈善愿望又有慈善行动。少部分富豪如陈光标、何思模立志要成为“中国巴比”。另一方面,有些富豪的财富观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如自我享受、为子孙计),也有的富豪认为扩大再生产从客观上讲也是社会慈善。
应该说,只要财富取之有道,如何处置自己的财富,抱持哪一种财富观都是允许的。但是,从11月2日发布的《慈善蓝皮书》来看,中国慈善让人难堪。中国慈善捐赠占GDP的比例,不仅低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和印度相比,中国捐赠比例也低于他们。对比之下,中国慈善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而最困惑的恐怕还是缺乏制度性的路径。
不久前曝出的壹基金私募基金会的身份尴尬,凸显慈善制度化设计的瑕疵。影星李连杰创办的壹基金,虽然颇负盛名,但盛名之下其实难付。因为其只能挂靠于中国红十字会才能履行慈善之责,伴随着双方挂靠关系的行将终结,壹基金就成了“黑孩子”。中国私募基金的身份困境,至今未得制度上的破解。以美国作为参照系,美国2009年各类基金会达到75595个,中国只有1800个,美国基金会资产2009年达5834亿美元,支出429亿美元。
拥有足够数量且制度化运营的基金会,等于涵养了完善的社会化慈善机制。在此机制上,才能形成人人慈善,慈善人人的良性互动。吊诡的是,中国并不乏道德自觉但又零星琐碎的慈善,尤其是当突发自然灾害来临时,全社会都会主动地激发起潮涌式的慈善激情。但是,由于缺乏制度路径,这种激情或运动式的慈善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表现到大企业、大富豪或影视名人身上,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承诺时信誓旦旦,事过后抛之脑后。不少名人的“诈捐”固然有捐者自己的责任,但也是慈善制度匮乏使然。因此,没有制度托底的慈善,是激情但不理性的慈善;是横冲直撞而缺乏有序导引的慈善。
对于“巴比”,对于美国慈善,国人总是要问几个为什么?其中的答案之一就是美国有完善的税收调节制度。关于美国的财产税征收问题,以及对慈善的影响。专业人士有许多解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项税收,肯定影响了美国人的慈善观,尤其是美国富豪的慈善观。很简单,财留子孙有重税伺候,钱捐社会(基金会)则享受一定的免税待遇,更兼赢得社会道德声誉。权衡利弊,制度促捐促善的功能是巨大的。相比之下,遗产税、赠与税等财产保有层面的税种是未来五年即“十二五”计划的内容。显然,这是远景。
最重要的是,法治社会须臾也离不开法制和法治。中国慈善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自2006年到2010年,该法起草工作连续5年列为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中“需要抓紧研究、待条件成熟时提出的立法项目”之一。但该法正式颁布实施还有待时日。况且,即使中国慈善“有法可依”、有制可循,要实现完善的法治,也没有那么简单。但是,有法制和法治导引,中国慈善前行的路径就是清晰的,结果是令人期待的。
11月4日时代商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