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农产品涨价,不仅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涨声一片,国内市场的食用油出现新一轮上涨,而随着行业龙头康师傅和古井贡酒分别调高旗下部分产品价格,相关的方便面和高端白酒行业也面临涨价压力。(11月1日《广州日报》)
通胀来了!在年关末季,在寒冬来临之时。经济学家的你言我语,媒体报道的七零八落,升息加息、CPI、PPI等经济学术语的世俗化解读等等,形成了潮涌式的信息爆炸,让中国市场充溢着恐慌、浮躁的气氛。经历市场启蒙N年的中国民众,已经深切了解到了宏观经济、动态市场对微观民生和红尘世界的现实影响。
这是开放时代的必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国天下系统性联系的基本生态。因为不仅中国的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在涨声一片,国际市场也不安宁。受极端天气及市场投机力量影响,
近来全球基本食品价格飞涨。据报,以色列西红柿、韩国大白菜,中国大蒜及巴基斯坦面包的价格,都已达史上最高。世界银行预计,肉、糖、大米、小麦等主要食品价格波动将持续5年。(见11月1日《上海证券报》)这叫全球统一市场下的蝴蝶效应。譬如韩国大白菜的减产涨价,倒逼韩国泡菜商进口中国大白菜,导致中国白菜价格上扬,并传导至其他农副产品...
对于市场的连锁反应和牵一发动全身的预警,中国民众并非不能理解。但是,对于涨声一片的农副产品,人们还是难免恐慌。尤其对于家庭主妇们,他们对于市场的最为敏感,家庭开支每月超支1元,可能就会引发心理上的不适。现在的情景是,吃、喝的东西一体涨价,家庭超支恐怕已经打乱了家庭主妇们的生活计划。天地之间,民生为大。不要小看家庭主妇们,他们虽然不懂高深的经济学理论,更不晓得宏观的市场调控,但他们是对接市场和民生的毛细血管。他们的心理反应和怨气直接通过他们的家人传导至整个社会,从而对整个市场产生反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主妇们从其家人那里获得的收入,从数量上看并没有太多的增加;而储蓄所得,又被“钱毛”折损,房市股市还存在着难以预料的投资风险。因此,普通家庭,在此时节郁闷、恐慌是可预料的,能不出离愤怒就阿弥陀佛了。更难耐的是,在通胀的市场预警下,囤积居奇的不仅仅是不良小商贩,还有跟风而起的大厂商和大超市。食油、方便面、白酒乃至其他日用消费品的跟涨之风,有原材料涨价倒逼的合理市场因素所致,但也有趁火打劫跟风牟利的投机因素存在。
譬如,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是,超市里的商品,有的是低价时代进货的,有的是涨价以后上架的。对于前者,维持原来的价格才是正常的。然而现实却是,一旦跟风涨价的市场惯性形成,所有商品都集体涨价。这里面,就有商家投机居奇市场投机的成分。公众最怨恨的就是这种人,也是监管者亟需注意的。
2007年时,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涨价风潮。当时,政府采取的策略是,除了补贴限价还有打击市场投机者。通胀时代再次来临,看不见的投机者的手已经搅水市场,引发市场紊乱,导致民声恐慌。此时,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不干涉”理论是靠不住的,权力该出手时就该出手,发挥其调节市场的作用。事实上,加息已经显示了政策的效力;公众其外权力还有更多的后续动作,如增资、补贴、限价和稳定市场等举措。
刊于11月2日燕赵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