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南海博弈亟需双赢智慧
(2010-09-28 08:02:00)
以联大会议为契机,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亚细安国领导人在纽约举行了第二次美国-亚细安峰会。此次峰会让人关注:一是由于近期东亚局势不稳,中国和相关邻国在东海和东海出现了摩擦
;二是美国务卿此前在越南表示南海涉及美国利益,和中国宣称的南海核心利益重叠;三是亚细安一些国家希望将南海问题纳入峰会,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甚至扬言要在南海发生擦枪走火的时候亚细安一致对外(华);四是奥巴马总统称要和亚细安进行“史无前例的合作”,要成为亚洲的领导者。
对此,不仅中国媒体认为是美国要重返亚洲,搅局南海对抗中国。美国主流媒体也是这种看法,如《洛杉矶时报》称:“在会议准备阶段,一些东南亚国家希望在联合声明里加入反对任何国家‘使用武力威胁’对南中国海宣示主权。”《华尔街日报》则认为,联合声明的措辞意义重大,对中国而言可以说极具挑衅性。
从地缘战略的角度讲确实如此。历史上,东南亚各国曾是美国遏制中国地缘岛链的一部分;从现实语境言,近期中国在黄海、东海和南海同邻国的一系列争端背后,都有美国介入的影子。中美两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竞争是显然的。造成这种博弈格局的主因,是中美两强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所致,实力相对弱化的美国要维持全球超强的地位,因而充满焦虑不安感,实力上升的中国同样面临着积极进取还是韬光养晦的矛盾。更要者,习惯原有区域权力格局的东亚诸国,从日韩到亚细安各国,多为美国盟国,因此对于中美两强的实力易位也不适应。简而言之,亚太区域当前处于地缘格局的转型期,中美两国的强弱变化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异动。由于亚细安10国中有数个国家和中国存在着南海领土争端,这片海域就成为中美博弈的焦点。
南海成为中美博弈的焦点不可怕,怕的是变成难点。中国和相关亚细安国家存在南海领土争端是事实,但是双方已有破解的机制平台。2002年中国与亚细安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宣言强调,各方将“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2003年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首个加入该条约的非亚细安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亚细安自贸区已经开始运转,中国成为区域国家的经济引擎。有这些机制托底,南海问题本来应该波澜不兴。
但是,重返亚洲的奥巴马政府改变了区域平衡格局。其玩弄的战略手腕是,一方面挑起矛盾,制造中国和亚细安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争端;另一方面和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展开军事和能源方面的合作。前者,是把中国和亚细安自己能够解决的矛盾复杂化;后者是鼓励相关国家和中国对抗,激怒中国,引发冲突。最后是以公允的调停者面目出现,强调所谓南海争端妨碍海上贸易的开展。加上美国间谍船舰和飞机对中国海空域的滋扰,导致中美南海冲突变得明朗。事实上,美国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通过亚细安部分国家和中国的岛屿冲突制造亚细安和中国的矛盾,然后将南海冲突国际化和多边化,将自己打扮为南海地区的调停者。
此举不仅破坏中国和亚细安关系,也有损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能源安全。因此,中国将南海定位为核心国益并没有错。
不过,美国在南海挑起冲突对己并无益处。至多,只能延缓中国的崛起进程。以本次美国-亚细安峰会为例,虽然相关国家希望将南海议题纳入峰会议程,但从最终的声明看,并未涉及南海冲突。足见,亚细安国家内部,并不希望和中国为敌。一直以来,亚细安国家追求的就是大国平衡的策略,即以亚细安为核心,吸引中美日印等大国发生双边关系,从大国博弈中求利。从亚细安利益诉求看,这一大国战略不会改变。更要者,此番亚细安最大国家的印尼总统苏西洛并未与会,加之亚细安对美国热心的缅甸民主并不感冒。因此,此番美国-亚细安峰会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仅具象征意义。
从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论,在南海问题上中美两国并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首先,美国希望南海区域没有争端,这也是中国所希望的。而且,自2002年以来,中国和亚细安也都在双边的机制框架内基本实现了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其次,美国期望海上贸易海路安全,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南海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通道,中国没有理由在本区域制造争端冲突。其三,中国并不反对亚细安和美国发生密切关系,也没有企图侵蚀美国在本区域的利益。中国的诉求是美国不要借力(亚细安)打力(中国),损人利己。
因此,中美南海博弈亟需双赢智慧,实现两国在此区域的利益攸关。正如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所言,中美在东南亚的竞争应该是“良性竞争”。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第三方的亚细安,更应审时度势,充分缓释中美两强的利益冲突而不是添乱。不要忘了,两只大象打架,最先遭殃的肯定是那块草地。
本文刊于27日美国侨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