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了地源热泵空调,全套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收费却和其他公办学校一样
9月1日,新建的苏州相城区阳澄湖小学正式开门迎来了她的第一批学生。由于该校总投资共计1.1亿余元,配备了众多先进的教学设施,更是苏州首家采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学校,号称是苏州硬件条件最好的小学,被戏称为“苏州最豪华小学”。9月4日,记者赶到阳澄湖小学,一睹该校的“富贵逼人”。(9月5日《扬子晚报》)
开学之初,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日子,可谓有人欢喜有人愁。在城市,有权有钱者给自己的孩子选的是收费高企的公办示范或私立小学,庸常大众则是让子女无奈就近入学,打工者子女要么是入学无门要么是满含辛酸地借读或在打工子弟小学读书(有的还没有办学名分);在乡村,上不起学、辍学、校舍危房、教材不全者的现象依然存在。9年义务教育政策,在城乡各处角落,遭受阉割、梗阻的并不乏见。
在此社会情境下,一处投资过亿的豪华小学,不仅没有普遍意义,其难以复制的孤例性质反而更加凸显义务教育的遗憾。对大众而言,人们并不奢望义务教育如此超规格地奢华,只是要求所有的孩子拥有平等的入学权,而不必借助公关、特权和财富等附加因素去额外求之。人们期冀的是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育权利,而不是豪华校舍等外在的形式。当然,苏州豪华小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特权学校,在入学上没有预设待价而沽的特权门槛。但是,这种豪华的平权学校,如果仅仅局限在某个地域,豪华学校的意义只能表现在新闻效应上,离民生愿景的现实主义远矣。
对公众而言,最理想的愿景是全国各地都能拥有这样的豪华小学,让我们的下一代都能接受到豪华的义务教育。但是,现实告诉人们,这只是一厢情愿的乌托邦。而这,恰恰是中国义务教育的困局---经济发达地区,教学软硬件不输于发达国家;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还流于形式。这种不平衡很极端的教育情势,完全悖反了义务教育的内涵。毕竟,这里的“义务”不是指的国民义务,而是国家义务。义者,是为公共道义,延伸为社会公益;务者,除了任务之意外,还应有务必之意。也就是说,国家有权利给予所有国民没有身份差异的教育权利。这才符合公共理性和社会道义。
因此,社会经济层面的“三大差异”并非义务教育有落差的卸责理由。简单言之,如果说苏州有豪华小学,贫困地区的小学校舍简陋,就意味着国家没有尽到责任和义务。首先,既然是义务教育,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平衡各地的教育投入和资源,重点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这些地区不求豪华的校园和设备,但必须满足义务教育的基本条件。其次,国家财政收入逐年递增。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高达4.3万亿,同比增长27.6%。舆论认为,中国年度财政仅次于美国为全球第二。国家不差钱,但是在教育投入上不仅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远逊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投入的比例也只占GDP的4%。其三,国民收入分配不能搞平均主义,义务教育却必须均衡分配。只要校舍存乎豪华与破落,只要存在高价择校,只要存在入学困难,义务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朗朗乾坤、巍巍中华,无论城乡,不管阶层,自由入学才是真正的教育平等。义务教育的最高品质,就应该是教育公平吧。
本文刊于9月6日山西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