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通过“超女”比赛最早在国内走红的四川女孩张含韵最近因参加选秀节目《非同凡响》重回公众视野,不料却因为身材走样而成为话题人物,更意欲退出比赛。昨日,记者致电《非同凡响》节目组,工作人员表示张含韵还会出现在本周的节目中,至于接下来的态势,“我们也一头雾水”。(8月12日《成都商报》)
2004年走红,15岁的小女孩被公司安排到北京生活。15岁是一个不晓得人生艰辛而为鲜花和掌声陶醉的年龄,流连于商业活动的她尝到了红星的滋味,但也荒废了学业。2007年放弃高考,错过了人生升级的最好机会。在一个多元紊乱而又充斥造星工场的社会环境里,后起的速成明星一茬接一茬,张含韵的落魄成为必然。从失业到发福,岁月无情,张含韵的青春饭越来越难吃。更甚者,在演艺歌的圈子里,再红的明星也是弱势群体,圈内大佬是公司老板是制片人和大导演。从张艺谋、王全安和张纪中们日前慨叹“清纯”难觅的表达中足可窥出,任何女星,在业界的生存,其难度都堪比古代宫廷的选秀---无时不被强势的娱乐大佬们恶俗品评,并随时被抛弃。
这就是残酷的娱乐江湖,一旦有人跨入这个圈,不论是否成为“星”,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对此,张含韵说得悲戚而又无奈,“我已经走上艺人这条路,回不去了。”确实,混迹娱乐江湖,尤其是曾经有过星光灿烂的日子,是不可能退隐江湖的。一旦成为“明星”,就不是“凡人”:一方面是人性中的虚荣心理使然;另一方面是“明星”是公共人物,须靠演艺维生,离不开镁光灯和八卦的滋养。故从“人”到“星”,是人生质变,更是人性畸变,一旦入行,便如吸食鸦片般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明星是靠豪赌青春美貌来完成的,成星的代价就是必须放弃掉普通人的一些生活甚至权利。
张含韵就是典型的标本。她15岁走红成星入圈,自然就失去了同龄少女学习升学的机会。世界就是这么公平,张含韵少年成名,过早销蚀掉人生得意的极致。等到星光黯淡,自然会有花开花落几春风的落魄。张含韵从红得发紫到过气落寞,其实是娱乐江湖的铁律,自古皆然。即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泛娱乐时代,速成明星的机制平台更为广泛,造星成本更为低廉。一家卫视、一份报纸、一个帖子、一个pose、几句另类的话语、一番行为艺术,都可以让人红起来,由人而星。不能成为演艺明星,可以变成草根明星,再不成可以搞成芙蓉姐姐、凤姐和犀利哥。值得一提的是,娱乐江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严重依赖市场化而生存。但市场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最简单的就是明星多了就要贬值,新陈代谢的就快,这和通货膨胀的“钱毛”是一样的道理。
明白了这些,深处娱乐江湖的张涵予应该醒悟明白了。既然身处这个圈子,就要接受这个圈子的规则和残酷。天上的星辰,尚且有日夜轮回的消长,何况速成明星逐波潮涌出现的凡俗人间。大牌明星都有过气的时候,何况是速成明星?作为速成明星的代表,张含韵的落魄是必然的。而且,其他速成明星,无论是“超女”、“快男”还是其他,都难逃兴勃妄忽的命运。
追星的渴望,成星的理性,是每个人心中都曾波荡的青春涟漪。但是,选择明星这条道理,就要有面对江湖风险的思想准备。如果说当明星就是为了走红地毯挣大钱,索性绝了这个念头,踏踏实实地做普通人。张含韵的落魄就是明证。
本文刊于13日深圳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