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纠客”找碴影视剧的文化解读

(2010-08-03 06:34:14)
标签:

杂谈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上映短短一周,就有网友找出了10处有趣的穿帮镜头,其实这还不算惊人,上网一搜,发现时下寻找影视作品里的穿帮镜头简直成了很多人的追求———高希希版《三国》已揪出48处穿帮镜头,《新包青天》穿帮16处、《杨贵妃秘史》18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4处、新版《倚天屠龙记》穿帮19处,《媳妇的美好时代》、《佳期如梦》、《人在囧途》、新版《红楼梦》……几乎所有热播的影视剧都被“找碴儿”。(8月2日《成都商报》)
    “找碴儿”的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按照网络时代的习惯,他们被称为“纠客”。顾名思义,就是寻找穿帮者,宛若纸媒里的校对。只不过,报纸的校对是发现错误而纠正之,避免白字错字和读者见面。“纠客”们不同,他们只曝露影“穿帮”镜头而不纠正。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能力纠正,因为能够“找碴儿”的影视剧都已公映。即使是制作方,也不可能修正“穿帮”瑕疵。
    事实上,凡是被“纠客”们盯上的影视剧,“穿帮”反而成为影视剧的兴奋剂,增加了其娱乐影响力。这就是泛娱乐时代的辩证法,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不仅仅至于该剧内在的审美价值,还表现在各种外在的炒作、话题和八卦上。因此,凡是能够凝聚人气的东西,无论好坏与否,不管正反两面,增值娱乐价值的功能都是一样的。有人气的电影票房就高、娱乐性强的电视剧收视率就高。就此而言,“纠客”反而成为影视制作者的义务宣传员。
    就“纠客”而言,其行为是纯粹的,绝对乏功利的。他们以自己的特有的敏感、细心乃至专业知识,透过一般人忽略的细节,让影视剧的“穿帮”穿帮。他们看似促狭,让影视剧难堪,却又给影视剧和观众制造了另类的娱乐效应;更重要的是,“纠客”们找碴影视剧,也诠释了纯朴的绝对与相对的哲学命题。即如“纠客”们信奉的座右铭---完美是相对的,BUG(穿帮的英文单词)是绝对的,人生本不完美……
    在影视剧成为大众娱乐时代的主产品,人们不得不对超负荷的娱乐进行快餐式的消费。在此情境下,一般人很难有时间去慢慢体味和咀嚼娱乐产品,只能在娱乐狂潮中随波逐流地喜怒哀乐。恰恰因为“纠客”的存在,人们才能在囫囵吞枣的娱乐逐波中,悄然按一按思维的暂停键,整理下思绪,对热映的影视作品凝视一番,从“穿帮”的镜头中有所思悟。这种思想上的回溯阻绝,恰恰激荡起不一样的审美涟漪。在乏味的娱乐泛滥中,能有丝丝缕缕的审美,哪怕是残缺的,也是一种收获。
    诚如前述,“纠客”们曝光影视剧的“穿帮”镜头,对制作方和影视剧本身客观上带来了似抑实扬的文宣效果。正因为如此,聪明的制作方向来不惮于“纠客”找碴。尽管如此,“纠客”们的挑刺,也会给制作方发出警醒,促其在以后的影视剧中不再罹犯同样的错误。毕竟,“穿帮”制造的娱乐效应,依然是负面的。任何精益求精的影视产品,都会尽量避免“穿帮”镜头的存在。
    更值人们深思的是,“纠客”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为信息时代、多元社会和大众娱乐共同催生。纠错影视作品,曝光其“穿帮”镜头,体现了公民社会的责任意识。人们注意到,除了对娱乐孜孜计较的“纠客”们,信息时代还衍生了一大批的“客”们---如博客、微博客、拍客等等。这些“客”们的主体,是以知识化和年轻化的网民所组成,他们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桎梏,形成了自主表达和评价社会的全民媒体新时代。这种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不仅对娱乐挑刺,对政经文化和民生也有自己的表达和认识。他们“反客为主”的表达,体现了公民社会的健康文化,让人感佩。
    
 本文刊于时代商报、深圳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