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日前联合发出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在对名人故里、故居或文化遗址等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时,要加强监管,防止过度的商业开发和对文化遗产内涵的肆意歪曲和滥用。对历史文化遗产要进行科学甄别,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故居、重要文物所在地的认定,要本着积极有益、少而精的原则,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和专家参与进行认定。对于有争议的、未经认定的,不宜命名或宣传。严禁利用历史或文学作品中反面或负面的人物形象建设主题文化公园、举办主题文化活动等。为保证命名的严肃性,各地不宜对文艺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进行命名故里等活动。(7月13日《中新网》)
炒作名人故里成风,开发文化遗迹泛滥,小说里的虚构人物也被现代人热捧...很文化的幌子背后充溢着显然的功力目的。逻辑很清晰,庸常大众一眼就能窥见炒作者的小九九。在这种打擂式的功利文化潮流下,两部委终于发文叫停。可以说,这是权力理性对非理性的文化经济的一次阻击。不过,就常识而论,一纸通知恐怕无济于事。首先,别说通知,就是法律制度的颁行,到了执行层面,也向来是挂一漏网,执行力打折已成中国社会的顽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治思维尾大不掉。其次,这纸通知的约束力小,徒具警示作用,而下面的有权者向来不惮这类充满祈使句修辞的公文文本。更重要的是,有些名人故里和文化遗迹已经进入实际开发,投入巨大,动辄上亿乃至上百亿的在建工程岂能登时下马?甲继续工程,乙就有理由依葫芦画瓢,法不责众,令行禁什么止?
当所谓的名人故里背负着利欲的枷锁,文化遗迹异化为政绩的符号时,权力推动下的功力惯性,就有着难以遏止的加速度,在各地延烧蔓延。叫停?绝非易事。结果很可能就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各地一古脑地斥建各类世界奇观、西游记宫等等,及至全部变成垃圾建筑才肯罢手。稍稍让人有些乐观的是,当年是权力主导,任性使气,缺乏公共舆论的监督。现在却是信息时代,形成了全民全天候的监督网络。不仅各地争夺名人故里的消息被无限曝光,而且还被娱乐化和恶搞花。尤其是西门庆和孙悟空这些小说中的虚拟人物也被权力拿来作为公里道具时,公众和媒体给予绝不留情的恶搞和嘲讽。恰恰是来自民间的娱乐化监督,权力耍弄伪文化的功利冲动被抑制住了,甚至倒逼权力澄清辟谣,使其从操弄虚拟人物的闹剧中摆脱出来。譬如,在《西门庆》故里的三地之争中,三地在媒体的压力下均否认“争夺”。
相比权力对权力的命令式叫停,大众舆论的监督或更为有效。官本位体制下,下级权力固然对上级权力悚然听命。但是一旦利益当前,权力的自主趋利性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何况,以文化的名义发展经济,在各级权力看来,那都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此逻辑下,下级权力包装也好、搞笑也罢,甚至将西门庆这样的虚拟恶俗人物表述为本土文化的代言人、标树为旅游开发的政绩由头,上级部门也无可奈何。毕竟,那是发展经济的文化创意。即使是像两部委发出的“不宜”警告,也软绵绵无力道。更要者,即使是这样的警告,也是在民意充分酝酿发酵的结果。
名人故里文化遗迹乃至虚拟人物,其文化价值能被权力有意无意地误读和滥用,看似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纠结难题,实则是典型的政治问题。权力至上,自以为是,肆意决策,自然做出惊扰古人愚弄今人的不着调的“今古拍案传奇”来。好在观众聪慧,而且不是腹诽而是呐喊,这些权力绑架文化的闹剧也就无法收场了。
本文刊于7月14日时代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