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小刚的可爱与中国电影的可怜

(2010-06-17 07:27:42)
标签:

杂谈

分类: 深圳商报文集
    上海国际电影节13日举行了开幕以来的第一场论坛,冯小刚、何平等国内导演和哈维·韦恩斯坦等好莱坞电影人就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合作新疆域展开对话。一向喜欢开炮的冯小刚再度发飙,炮轰好莱坞投资人是“骗子”,甚至指名道姓地把矛头指向同场嘉宾哈维·韦恩斯坦,让现场充满火药味。(16日《北京晨报》)
    冯小刚喜欢炮轰别人,也被别人炮轰过。这次小刚的大嘴巴,很可爱。
    说其可爱,他道出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中国电影像中国足球,后期制作技术差;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国产影片,凡是需要一点技术含量的,就要去找国外的后期制作公司。中国后期制作技术,不是弱,而是刚刚起步。以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为例,23秒的特技制作,新西兰开出的价码是2000万美元,而整个“唐”剧的投资也不足2亿元。这说明,如果后期制作技术跟不上,中国电影就永远是粗放的劳动力密集型,高额的投资大多为技术密集型的外国制作公司所蚕食。中国电影后期制作技术跟不上,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就一直是低水平的。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冯小刚,他的电影视野早就国际化,因此深谙畅销大片必须有高端的技术支撑。其实,和小刚一起拍过“申奥”大片的张艺谋、陈凯歌又何尝不知后期制作技术的重要?!只是,张、陈二人相对乖巧,谨言慎行罢了。相比之下,说真话的冯小刚才显得相当可爱。联想到孙海英不久前炮轰冯小刚的“装洋蒜”,其实反证了一个事实,在后期制作技术完全掌握在洋人手里的尴尬下,冯小刚不“装洋蒜”行吗?要在美式好莱坞大片一统全球市场的情况下分一杯羹,不赶技术和特技至上的大片时髦是没有戏的。冯氏的“装洋蒜”其实是对接全球市场的努力,当然也有不得不受制于洋人技术的无奈。至于第六代、第七大导演们对小刚的不满和叫板,后生勇气可嘉,但是躲在小我圈子里玩情绪、玩自我和搞纯粹艺术的机会主义者,离小刚的格局远矣,也没有小刚的气场。
    世界杯大战正酣,中国足球却是不折不扣的旁观者。相比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攻城略地,中国电影的地位岂不是和中国足球一样?
    骂好莱坞和好莱坞的发行人哈维·韦恩斯坦,小刚也是有资格的。他搞过“申奥”大片,和哥伦比亚公司合作过《大腕》,知道好莱坞的猫腻。按照小刚的说法,就是伎俩,好莱坞和中国电影合作,不是让中国电影进入美国院线,而是参与中国电影市场的分账。其实,这道理最明白不过,中国观众这些年也看出了好莱坞的目的。毕竟,中国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太诱人了。加上中国人特人来疯,连续多年的中国票房,好莱坞都是占了大头。对于冯小刚指斥哈维·韦恩斯坦是“骗子”,小刚确实有些失态,哈维不过是精明的电影商人而已。
    相比好莱坞的明火执仗地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欧洲电影闷骚多了,但同样打着中国电影的注意。威尼斯、戛纳和柏林的电影节,最吸引的就是中国的导演,“墙外开花墙内香”几成中国几代导演成名的终南捷径。如果说张艺谋和冯小刚走这条路还有些许理性,后辈导演的东施效颦就是机会主义了。对此,小刚的讽刺可谓深入骨髓---“有的导演,去欧洲放个片子,看到有三五分钟的鼓掌,就觉得了不起。提醒那些去欧洲的导演,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
    如果说小刚以前对某个电影、某个演员的炮轰还带有某些情绪的话,他这次对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的炮轰确实实实在在的大白话。说真话的才是实在人,小刚的人品才可爱,而小刚的可爱也折射了中国电影的可怜。在我看来,当今的中国电影市场,更像是一出现实版的“皇帝新装”闹剧:中国电影就是那个为新装而愚蠢至极的“皇帝”;好莱坞、欧洲电影节和哈维们,则是在中国电影淘金的“骗子”;大多数的中国导演和观众,则是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虚假繁荣鼓与呼的愚民。小刚,则是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中国电影,该好好反思了。
   
6月17日刊于深圳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