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正式开园的第一天,中午时分,记者在泰国馆门口偶遇10位身着各式汉服的大学生,他们正通过逛世博会了解世界,也在借机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深衣、袄裙、直身、高腰襦裙……10位来自浙大城院大三、大四的学生,展示出10种不同款式的汉服,五男五女,就这么一路从浙江开往上海的动车上穿着来了!(5月3日《中新网》)
世博很精采、更热闹。10个身着各式汉服的大学生,逛世博时成为新闻变成焦点,尤其让一些外国朋友当成了世博风景,煞是有趣。其实,这10位身着汉服的大学生如果真抱着展示民族文化的使命,这场汉服秀反而显得道貌岸然。但不管如何,10位大学生的目的还是达到了,因为当一些外国朋友将汉服误认为是日本和服和韩国韩服的时候,这些同学轻松地予以证伪。老外们从此明白,中国服饰文化博大精深,所谓的“唐装”不过是中华服饰文化的流,峨冠博带才是本源。
不过,即使正了中华服饰的“本”和清了汉服的“源”,也无法恢复汉服在现实生活中的世俗正装地位。这不仅是10位大学生必须明白的,也是所有汉服的卫道者所必须清楚的。恢复汉服,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把这样的幻想当做复兴中华文化,不啻于挑风车的堂吉诃德,徒留乌托邦式的笑谈。
就把汉服当做艺术家们发挥创意和演绎历史的道具吧,让人在艺术的审美层面抒发怀古幽情。当然,就像这10位大学生一样,在社会活动中偶尔向公众秀秀汉服的风采,作为一种时装展示,也未尝不可。但这样的行为艺术,只是多元社会情境下的一个剪影,一种自主和个性的行为,说白了就是奇装异服所造成的那种效应。
在此逻辑下,汉服秀在世博会上当然是风景,而且越吸引人的眼球,这样的风景越靓丽,越能让人产生娱乐审美感受。相反,如果汉服不再是特定语境下的秀,而是有人将此作为一种捍卫传统的文化符号,或身体力行企图将之引入现实生活,那就不是文化复兴而复辟了。即使是在流行时尚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当下,这种卫道式的汉服推广甚至招摇都是不值称道的。
很有趣的是,世博会上的大学生汉服秀很巧妙地选撷了世博会这个平台。因而,他们的汉服秀就少了许多的招摇意味和遗老气息,而具有相当浓厚的时尚气息。世博会,顾名思义是世界博览大会,这个展会最大的特点不是炫耀财富,而是彰显创意文化的软实力。这个时候,中国年轻人释放出来的时尚气息越浓,创意越好,越能激发上海世博的中国魅力。因此,世博会上的汉服秀成为风景,和传统文化的宏大叙事没有多少关系,只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时装秀。
这就已经足够,因为汉服并未灭亡,不仅存乎历史的典籍和依存的壁画中,还在戏曲、戏剧、电影、电视艺术中释放着持久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它还成为多元社会奇装异服的一种,偶尔露出峥嵘,尽情缓释着时空交错的娱乐表现力。故而,汉服是故事、是风景更是娱乐,和现实生活的“衣”并不兼容。毕竟,中国人舍弃汉服,是历史和文化自然选择的结果。尊重这个选择,才是理性的态度。否则,现代人津津乐道于所谓汉服的复兴,不仅是对历史的反动,也是对其他民族服饰的排斥和不尊重。
十个大学生在世博会上秀汉服是风景,再有人穿着汉服逛世博,就成了东施效颦。大上海的世博会,开幕式的宏大审美给全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那是官方组织出来的效果。公民社会的中国,亟需的是国民自由释放的灵感和创意。计入人类历史的上海世博,不能光有开幕式上的烟花辉煌,还应有小人物的风采展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