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殡葬业的亟需回归公益化

(2010-03-29 06:42:21)
标签:

杂谈

    还有几天就是清明了,多年来饱受诟病的“殡葬垄断”、“殡葬暴利”等问题再度进入人们视野中。一方面是国家大力提倡“文明、节俭、绿色丧葬”;另一方面则是殡葬市场上天价用品、天价葬礼的暴利链条。调查发现,批发价260元的骨灰盒在市场上竟能卖到1万6千元,小小骨灰盒利润为何能翻60倍?谁从中牟利,又该如何斩断这条暴利链条呢?(3月28日《天津日报》)
    殡葬业虽说赚得是死人的钱,但沿着这个暴利路径分析,却是活人在操盘。不仅如此,殡葬业的暴利还存在着垄断意味----殡葬产品价格本身并不昂贵,可是经过连串的市场传导,到了最终的销售环节,却成了某些部门的专卖品。这才是批发价260元的骨灰盒变成1.6万天价的主因。
    厚葬还是薄葬?在中国社会一直是个缠绕不清的历史文化课题。由于中国有入土为安的孝文化情结,因此厚葬死者更容易被活着的人接受。这种文化忌讳沿袭至今,由于政策导向下的火葬和土地蹇窘的现实,殡葬从文化礼俗就附加上了权力和市场因素。在此情境下,殡葬业因权力而垄断,因市场化而成为有利可图,就是必然的逻辑。对此,早在去年,中国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有关负责人就这么回应:一是殡葬行业具有公益服务型,不具有充分市场化的特征;二是由于殡葬行业的特殊性,它不同于普通服务业可以遍地开花,它的规模由当地的人口、火化率等条件硬性约束,是自然垄断的行业;三是遏制暴利既要靠政府对殡葬服务和收费项目加强管理,也要靠费者在选择服务项目时理性消费。
    显然,民政部门并不讳言殡葬业的垄断性。但是,人们也从中了解到,殡葬业最大的属性应该是公益性。既然如此,殡葬业的暴利链条显然是不合理的,天价殡葬品更是有违民本精神的。而且,这种垄断语境下的殡葬业暴利也是违逆中国传统的墓葬文化精神的。
    因此,斩断殡葬业的暴利链,回归殡葬的公益化才是中道。解决的路径似乎很清晰,但是实际的操作可能会很麻烦。因为殡葬业已经形成了惯性的利益格局,垄断并联着的不仅有权力部门还有既得利益的市场主体。靠公众舆论和民意呛声是斩不断这条暴利链的,而靠权力的自我反省和自主退出,这就更是一句空话。在暴利面前,谁也不会自动吐出这块一本万利的大蛋糕。
    更重要的是,和房地产市场的喧嚣一样,死人的墓穴价格也一直处于市场狂炒之中。数万、百万、千万乃至亿万的豪华墓地在各地都纷纷出现,死人的居所甚至超过了活人住房的价格。更讽刺的是,除了墓地的奢华高价,异化而生的天价产品还有骨灰盒、寿衣和随葬品等等。
    总之,垄断经营加上非理性消费,整个行业呈现出市场畸形、利润泡沫化虚升的不正常情境。而由于殡葬业的功利诱惑下,以至于上海殡葬业的招工现场,大学毕业生拍着百米长龙去应聘。这是很吊诡的社会风情图,在垄断之根上孳生的高利润殡葬业,已经很现实很自然地融入红尘生活。这,对于死亡文化充满忌讳退避三舍的国人而言,不啻于一种文化上的讽喻。
    所以,要想斩断殡葬业的垄断暴利,首先就是要像组合拳调控房市那样使豪华墓地的价格降下来。而这,就要改变现有的公墓管理模式,将有限的公共墓地的地块、价格和销售程序全过程阳光化,祛除其中可能存在的市场投机猫腻。关键是对管理者的约束,使其仅仅具有管理墓地的纯粹角色,而不具有分配和主导墓地市场化的权力。也就是说,如果说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必须由民政部门扎口管理,统一经营,那就需要构建一整套的约束机制,形成合理收费的隔绝,确保殡葬业的公益服务属性。必须指出,这个约束机制,并不仅仅是殡葬部门所理解的对殡葬服务和收费项目加强管理,还需对管理者自身的经济逐利冲动进行约束。对此,唯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民政部门能够保持中庸持中?
    此外,就是倡导更为绿色更为人性化的墓葬方式,譬如水葬、树葬、花葬、草葬等等,用新型的墓葬文化置换传统厚葬文化。这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公益文化。
    故而,管理者要祛除垄断枷锁和功利诱惑回归公益公道角色,这是殡葬业摆脱天价暴利的关键前提,才能使公墓用地、殡葬用品维持在一个理性和平民化的水平。对公众而言,而要摒弃虚荣矫饰之风,戒绝厚葬之风,传承新型墓葬文化。所谓殡葬暴利,也就没有了市场凭借。

本文刊于3月29日现代金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