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下的房市虚高正解
(2010-03-08 06:25:07)
北京市人大主任杜德印6日建议,解决城市住房问题应学习农村的宅基地制度。只有政府免费提供土地,老百姓只花钱支付房子的建筑成本,房价才能降下来。杜德印称,他问过北京市住建委主任,房子的建设成本每平方米不过3000元,包括水泥、钢筋及工人工资等。(3月7日《新京报》)
按市价,北京商品房平均已经高达每平米1.7万元。低成本摇身变成高市价,房市猛涨的动因在哪里?作为北京市人大主任的杜德印代表给出了正解---“哪里是房价高,明明是地价高。就应该政府出地,老百姓掏房钱,房价才能降下来。”
关于房价构成,其中最大的谜团是地价所占比例。然而,关于地价,2009年以前是莫衷一是讳莫如深。2009年,地价所占房价比例算是有了答案,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一是去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的调查表明,土地成本占直接成本的比例达到58.2%,其中流向政府的部分所占比例为49.42%,如果剔除10%左右税费,地价占房价在40%左右;二是6月份国土资源部的数据,国土资源部调查了620个房地产开发项目,选取了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的类型。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地价占房价15%-30%,平均为23.2%。
两个数字打架,不知该信哪一个。在公众一团雾水的情势下,危机年的中国房市再现热火一片,“地王”在一线城市频现,倒逼中央宏调之策从抑制到遏制。也就是过去的一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达到约14239亿。这其中的逻辑,自上而下已经是心照不宣。
作为正部级高官的杜德印代表一言道破天机,不仅让公众豁然开朗,也点破了破解房市畸高的关键所在---政府责无旁贷。在公众看来,宏调房市,政府之责无非有二:一是信息公开之责。中国房市存在着一、二、三线城市之分,不同的城市房价存在着价格上的差异,地价成本也会有不同。因此,地价成本信息公开不宜采取由中央汇总平均的方式公开,而应有各地政府公开当地的地价信息。众所周知,在房市一地一价的市场情境下,平均地价比例和平均房价一样没有意义。二是只有让市场和公众明晰真正的地价成本,才能理清房市虚高责任,才能让公众监督和约束政府卖地冲动,才能唤醒权力自律的公共责任。在此情势下,政府才能对民众担负起安居保障之责。对于中央出台的遏制房价的宏调之策才能执行到位。
当房市成为宏调对象、公共难题和民间是非,作为卖地的地方政府应该给予社会一个明确的说法。是继续依赖“土地财政”和借助高房价来提高发展速度和增量GDP,还是回归公共角色本位,这是各地值得思考而且必须要作出决断的现实命题。其实,只有从纠缠不清的市场利益中“退出”,公权的协调、决策、监管才具有刚性和理性,才能在开发商、投机者和公众之间担当公正的仲裁者。
其实,杜德印代表所谓由“政府免费提供土地,老百姓只花钱支付房子的建筑成本”来实现民生安居的操作方式,也值得商榷。因为土地资源有限,政府不可能无度地“免费提供土地”;而且,商业开发用地,有偿出让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故而,解决房市虚高,只要确保地价合理、解决信息公开就能迎刃而解。
本文刊于3月8日时代商报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