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伊朗核危机考验中国智慧

(2010-02-13 16:33:58)
标签:

杂谈

分类: 南洋商报文集
中国的伊朗核困局
    近日,伊朗核问题又出现阶段性升温。2月7日,伊朗总统内贾德突然宣布要自行生产20%的浓缩铀。这一表态和之前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方案大相径庭,导致美国和法、德、英德国的愤怒。正在法国访问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2月8日在巴黎说,美国与法国已就伊朗核问题达成“全面一致”,认为应当对伊朗采取新的制裁措施。
    伊朗核问题是个老困扰。但是从过去6年的博弈路线图看,这其中的奥妙意味深长---欧洲和美国基本上是一个红脸一个白脸;一会儿送根胡萝卜,一会儿操起大棒。悬而未决之下,伊朗核问题演化为核危机。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美、英、法、德四国,中国和俄罗斯也参与了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多边机制。由于中俄和伊朗存在着地缘和战略层面的利益交集,每一次伊朗核危机升级,中俄两国总能协调立场,强调以对话解决冲突,从而一次次化解了美国拟议中的对伊制裁。
    这次伊核升级,中国似乎陷入了麻烦之中。因为俄罗斯的立场在调整,在附和美方观点。早在去年11月份,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强调:“不排除对伊朗实施制裁的可能性”。2月9日,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科萨切夫明确表示,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立场“接近”,“伊朗的局势让我们感到越来越不安”,俄罗斯和西方在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方面达成了“谅解”。
    俄罗斯的转向,使伊核六方机制的博弈格局陡然变成了1:5,倒逼中国摊牌表态。是像俄罗斯那样倒向西方还是坚守一贯立场,让中国觉得相当为难。观察家们认为,美国这两天会持续公关,说服中国加入华盛顿抨击伊朗的“大众运动”(美国雪城大学专家麦扎德·波露杰迪语)。面对西方的强逼和伊朗的期望,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多难抉择。
    其一,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几乎涵盖了中美关系的方方面面。不久前,针对美国对台军售,中方表示,中美国际与地区合作将受到影响。在此情势下,伊朗核问题就成为国际社会观照中美关系的风向球。不管中国怎么做,都会引发国际社会的过度联想和解读----坚守既定立场,不赞成对伊制裁,会被视作中国报复美国的开始;像俄罗斯那样倒向西方,则意味着中国此前对美的呛声是句空话,不仅让美国看轻中国,也无法取信于民。对中国而言,伊朗核问题来得真不是时候。
    其二,中俄关系的困扰。由于俄罗斯和伊朗的传统战略关系,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罗斯向来是冲在第一线和欧美博弈,中国不过是敲敲边鼓。此番俄罗斯倒向西方,逼迫中国走向前台。表面看去,这似乎是俄罗斯的背叛,但实质上国际关系从来都是以利益为基准。俄罗斯从本国利益出发作出选择,无可厚非。值得反思的应该是中国,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朗核危机,俄罗斯一直在放中国“鸽子”。这意味着,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并非根深蒂固,在中美俄欧的大四角格局中,如果俄罗斯和美欧达成利益妥协,俄罗斯对华而言就是靠不住的。譬如去年美国放弃在东欧的导弹防御部署,美俄之间就被人解读为“交易”,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俄罗斯总统在伊朗核问题上开始松口。同样,如果北约东扩的节奏变慢或者暂停,俄罗斯不再有地缘空间被蚕食的压迫感,俄罗斯对美欧也会投桃报李,中俄之间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也会受到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俄罗斯对中国的猜忌也会与日俱增。这从俄罗斯售华武器质量逊于印度和向越南售武已见端倪。
    其三,中伊关系的新进展。在伊利益,就战略层面而言,俄罗斯居首,双方不仅存在能源合作,而且形成了长期的军事合作关系。就商业利益而论,过去欧盟是伊朗的最大贸易伙伴。正因为如此,俄罗斯一直以来在“保”伊朗,欧盟三国也充当了和事佬的角色。新的情况是,中国已超过欧盟成为伊朗最大贸易伙伴。在此情势下,中方维持既有立场,不赞成对伊实施经济制裁是最佳的利益选项。但是,这么做的风险也相当之大,不仅给国际社会造成中国支持伊朗发展核武的印象,也会导致中国和相关大国关系的恶化。
    是向美国低头还是帮伊朗一把,中国踌躇难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非A即B”式的选择是不明智的,这么做不是被伊朗所利用就是为美国所绑架。中国要破局,还要另辟蹊径,即将美国定格下的伊朗核危机从“主义”回归到“问题”层面,一方面利用中国对伊朗的影响力,促其后退一步,暂停生产20%的浓缩铀,给予美国和相关各方以转圜空间;另一方面,还是要争取俄罗斯的支持,和美国进行理性协商。如此一来,中国斡旋成功,则能强化中国在伊核问题上的影响力。即使斡旋失败,中国亦可根据本国利益作出选择。
    伊朗核危机,考验中国外交智慧和博弈能力。
本文刊于2月13日南洋商报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