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昨日做客中国经济网时说,房价高涨带来了社会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但汽车、房地产作为我国整个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一点也不能动摇。(1月19日《广州日报》)
从国家统计局高层传出来的言论,在公众看来很权威,很有舆论导向性。但同样的,也很具有误导性。从“国四条”到“国十一条”,中央宏调房市从“抑制”到“遏制”,挤泡沫、消肿高企房价的政策效应极强。可是,力挺房市的“一点也不能动摇”,却让公众陷入了困顿中:纷纷扰扰的房市,到底谁说了算?
就常识而论,当然是“国四条”、“国十一条”的公共效力大。可是,特定权威人士的言论,对于房市的刺激更为彰显。因为在消息泛滥、耳语满天飞的情境下,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影响敏感的房市,搅动买房和炒房的冲动,从而影响房价波动。因此,任何特定或权威人士在房市面前,应该谨言慎独。权威人士的逆市而言,不仅对公共政策的执行带来阻力,更和民生愿景背道而驰。
据悉,去年1-11月全国房价住宅销售均价达到4600元/平方米,比2008年均价上涨了1000元/平方米,为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这组数据,对地方政府、开发商商和炒房者都是利好。但对普通民生,却是令人焦虑不安的坏消息。这意味着买房者承受的压力更大,“房奴”的基数更大,芸芸众生望房兴叹的更多,“蜗居”将是更为普遍的现实尴尬。在衣、食、住、行这些基础的生活要素中,不着华服和粗茶淡饭,人们同样能体味出恬淡的人生幸福来;步行上班挤公交,也能感悟出庸常的平民化快乐。唯独这住的空间,如果逼仄到尺方天地,连家人之间最起码的私密空间都不能保障,这样的生活是无法让人忍受的。
所以,有关方面再力挺房市,其实就是给众多“房奴”和城市“蜗居”者过不去,是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轻率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言论出自国家统计局权威人士,更平添了公众的更多联想。统计局是发布经济数字的,对于抽象的GDP数据具有一种职业的敏锐,但对于具体现实的民生并不敏感。因此,国家统计局特定人士从职业所系和纯粹的数字逻辑,得出房市、车市是“支柱产业”、“不但不能动摇还要进一步发展”的结论,并不值得惊奇。但是,GDP不是全部,GDP更无法反应真实民生,只看宏观不关心微观,就会被宏观数据所迷惑,就会漠视和关怀底层民生。
在此语境下,所谓“汽车关联100多个行业;房地产上游可以拉动钢铁、水泥,还可以一直拉动到家用电器,甚至纺织业也被它拉动了。家里新买一个房子,要换一个电视,窗帘也要换新的。”就是一个逻辑游戏,远离鲜活的现实生活。
中央财政每年都在递升,GDP总值在危机年都在增长,中国的楼越盖越高,中国的车越卖越多,中国的路越修越快越修越宽。可见,国够富的,也够强的,应该到了国富反哺民生的关键时刻。减税、挤压房市泡沫、完善社保制度,这才是抚慰民生的休养生息举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