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巨头再陷海外贱卖成品油的质疑声中,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前一个阶段的囤油,目前社会低价成品油资源较多,国内需求仍显不足,使得两大集团因价格较高,销售压力较大,库存压力也很大,从而选择了大量出口来释放库存。(12月7日《武汉晚报》)
早先,有媒体曝出“石化双雄”海外贱卖成品油的消息,称“北京93号汽油目前的价位是每升6.66元,而国有石油巨头可能正在以每升2.4元的超低价格出口成品油”,这一悬殊的价格反差激起了国内成品油消费者的愤怒。但国内头号炼油商中石化随即进行反驳,认为“贱卖论”不可能。其提出的论据为,一是中国成品油国内外销售价格的巨大差异跟海关统计口径有关,还与成品油的构成以及不同的贸易方式等因素相关,出口价格并不能简而化之。二是中石化认为,海关统计的金额和数量计算的价格不含税价,而国内销售的成品油价格包含了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两者不具有可比性。
应该说,中石化的这两点理由相当重要。以贸易方式论,如果是来料加工,中国石油企业获得的只是加工费,无论是所进原油和加工的复出口的成品油,所有权都不属于中国。但出口时是纳入海关统计的,因此会使成品油出口价格降低。此外,海关统计的成品油不仅指成品汽油、柴油,也包括价格更低的石脑油、重油等。这些“成品油”也降低了成品油出口的价格。
问题在于,中石化在辟谣合理的同时,也给公众带来了新的疑问。一是出口的成品油中并没有具体量化哪些是一般贸易出口,哪些是加工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又分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而所出成品油种类也是一团混沌,公众分不清哪些是柴油、汽油还是石脑油和重油。二是关于税费构成,也是不清不楚。
尴尬的是,中石化说不清楚的事,权威的进出口数据能说得清楚;民间的较真者同样能讲得明白。以上半年的成品油出口为例,权威的数字是出口成品油1,043万吨,比2008年同期(下同)增长32.4%,价值43.6亿美元,下降28.1%;出口均价为每吨418.7美元,下降45.6%。而同期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了4次调整,除了1月15日的下调外,3月25日、6月1日、6月30日均为上调,6月30日北京93号汽油的价格攀升至6.37元/升。而此时也是国内市场惊呼中国油价比美国还要高的时候。不管如何,同期成品油出口价格的下降和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攀升,形成的倒挂价格差,确实让公众费解。现在,有民间的明白人又晒出了无铅汽油税费核算清单----增值税17%、消费税0.2元、城建税7%、教育费3%,计算出来的含税费油价合计约为3.03元/升。而这一价格和国内油市的6.66元/升,一倍多的倒挂差距确实是个问题。
说白了,之前中石化给出的谜底,现在被公众证明为不是“标准答案”,是搀杂了水分的忽悠。因此,成品油内外市场两个价格的倒挂引发公众再一次的诘疑是可以理解的。客观地说,考虑到出口成品油的种类、贸易方式以及税费等因素,最终计算出来的油价肯定高于3.03元/升,但绝对不可能超过成品油的市场零售价格。而无论价差多少,在人们看来都已经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关系,实际上造成了石化企业失信于市场和公众的负面效应。
在此情势下,业内曝出的前期低价囤油存量多、国内需求疲软、销售库存压力大,石化企业选择低价出口释放囤油压力的说法也就显得“绝对正确”。公众也就愈发相信,中国企业确实“油”得很:一方面是希望国内成品油高价来维持利润,另一方面又通过出口市场薄利多销,反正无论墙内墙外,都是自己获利。
其实,笔者绝对不相信成品油内外价格倒挂能有那么厉害,更不愿相信是中国油企会“贱卖”出口。但这需要当事者严肃认真地出来辟谣,用翔实的数据让公众采信确实如此。所以,请“石化双雄”快点亮出标准谜底,解惑公众撇清自己。
本文刊于12月8日华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