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地监管能否遏止“地王”囤地冲动?

(2009-09-30 07:34:09)
标签:

杂谈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一则《关于集约用地的通知》,针对开发商首次明确规定了相对严格的“闲置”费用标准,并指出将会很快对“闲置”土地征收增值地价。对于土地闲置满两年的,将依法无偿收回、坚决无偿收回或者重新安排使用;对于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开发商需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交纳土地闲置费;另外,国土资源部将对闲置土地征收增值地价。(9月29日《重庆晚报》)
    进入9月,房市“金九银十”的购房愿景差强人意,但是土地市场却掀起了一轮轮“地王”抢地的高潮。9月上旬,国内房地产开发商已投入了近300亿元用于土地争夺。值得警惕的是,在2007年“地王”争霸赛愈演愈烈之势,上一轮房市红火的2007年版“地王”们却深陷“围城”之惑。据8月份中原(中国)地产研究中心发表的《地价透支房价,半数地王难解套》报告,包括万科、龙湖等在内的40家全国开发商于2003年至2009年在全国12个城市获得的270块住宅土地中,目前“在售”和“售完”的地块占43%,剩余57%的土地尚未形成实际供应。而2007年的18个“地王”项目,有4个项目退地,还有7个项目处于待开发阶段。
    按照房地产周期2年计算,这一轮的“地王”会不会重演2007年“地王”们的惨淡经营,值得深思。笔者以为,2007年的那轮房市红火已被市场定格为虚热的泡沫。否则,当年也不会频出抑制房市的宏调复方猛药。中间因为金融危机的突乎而至,导致2007年的“地王”的囤地无法消化,已成闲置之势。2009年大投资计划和宽松的财政政策,使积压的房市有了一定程度的释放,但是随着通胀预期的迫近和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政策面和市场对于房市是否泡沫重来的忧虑增加。因此,新一轮“地王”很有可能会重蹈上一轮“地王”的覆辙。
    不管是2007年的“地王”还是2009年的“地王”,其在土地市场的操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高峰时抢地,土地价格过高导致开发成本高企,只能以闲置土地为代价,等待市场好转再行开发。可是,房地产商可以等待市场愿景,监管者和买房者却等不得。这不仅是监管成本和银行信贷问题,也攸关房价虚高,产生民怨和导致宏观经济失衡问题。
    因此,国务院加强土地监管是必要的行政举措,也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这一次,国务院采取收入“闲置”费,设定闲置期限就收回土地的做法,相比而言充满刚性。应该说,这些举措对于遏制“地王”的产生,具有相当的威慑作用。但是,这些举措能否彻底解决囤地现象,还有待观察。原因在于,一是这些举措的现实执行程度是制约行政后果的关键要素。在此问题上,存在着中央监管面的严格和地方执行上的宽松的矛盾。在宏观经济依然存在变数的情势下,各地发展经济的动力还离不开房市的提振。尤其是地方财政,土地出让收入占了相当比例。二是从新“地王”的构成看,资本充盈的国有企业占了多数,尤其以中海、保利、招商、绿地等企业的表现尤其活跃。国企介入房地产业,给强化土地监管带来了相当难度。三是上一轮的2007年的“地王”们是首当其冲的监管对象,按照2年闲置将依法收回的原则,有些“地王”能不能按照规定交出闲置土地,有没有能力足额交付土地闲置费,成为公众和2009年“地王”们观察这轮监管力和执行力的评价标准。
    更重要的是,加强土地监管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开发商如期开放,解决土地闲置和囤地投机。问题在于,如果“地王”们在行政监管力的逼迫下,为了逃避交地和缴费而被迫开发,所带来的房市问题可能更加糟糕。一方面,被动开发,要么推升更高的房价,要么造成开发商资金链中断,可能产生烂尾楼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房市已经饱和,据统计,总的房市规模已经高达90万亿,远远超过GDP总值。即使所有的土地都建成房子,居民也没有能力消费。
    因此,加强土地监管,减少“地王”们囤地赌涨的投机冲动很有必然。但是,如何监管房市,其实很复杂,土地、房价、信贷、政绩,交错纠合,因此来自房市的疑难杂症还需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本文刊于9月30日晶报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