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王”炮制“地荒”凸显房市虚火旺盛

(2009-08-24 06:17:56)
标签:

杂谈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20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知名开发商于2003年—2009年上半年间获得的住宅土地中,目前“在售”和“售完”的地块占43%,剩余57%的土地尚未形成实际供应,其中27%的土地“待开发”,30%的土地“规划在建”。(8月23日《扬子晚报》)
    全国12城市知名开发商有57%的土地闲置,尤其是一些样板的“地王”频然炮制“地荒”。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答案有二:一是这57%的“地荒”大多是2007年房价泡沫冲高时所形成的后遗症。据悉,当时的高地价导致低价比重在38%的高位,远高于平均的25%。在无利可图或微利开发的语境下,开发商们自然选择了闲置。二是开发商们并非市场的冤大头,舍命追逐天价“地王”的内在动因在于博取市场知名度,以提振再开发项目的房价。即开发商是以赔本赚名声的“地王”给在建项目作广告,开发商总的利润盘子依然是稳赚不折。
    不过,开发商们有意无意炮制的“地荒”现象,对房市的损害是巨大的。一方面,这种贪大求全、囫囵囤地而无力消化的现象,本身就不符合市场的理性原则,成为推升房价的元凶;另一方面,也导致房市供求关系紊乱,开发商资金链中断,导致信贷风险。还有就是,“地王”们始乱终弃的圈地行为,不仅浪费了紧缺的土地资源,也带来房市垄断特权,难掩囤积居奇的投机。事实是,“地王”们拼命圈地的市场行为,并未带来中国房市平稳发展的市场传奇,反而在2007-2008年度带来一波房市泡沫,使中央在金融危机前夕一再出台宏调政策约束信马由缰的房市。而今的“地荒”现象,是那轮房市泡沫的后遗症。可见,“地王”炮制“地荒”带来的是房市的虚火旺盛和泡沫隐忧。
    遗憾的是,当年的“地王”们在疯狂之后,给房市带来的是57%的闲置。而今,新的“地王”们却在重新出笼,按照开发周期两年计算,2011年会不会再出现更大范围的土地闲置现象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现有的房市较之2007年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反而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经济形势更加不容乐观。这些因素叠加,2011年闲置土地可能会在70%以上。关键在于,在现有的保增长目标指向不变、宽松的财政金融政策不改的情势下,政府卖地和开发商圈地具有共生的利益关系,因此房市的开发动力是澎湃的。如果说上一轮的房市泡沫尚有数轮调控房市的政策性组合拳实行点刹,这一轮的房市虚热却有着宏观政策的助力,带来的后果是泡沫之上的泡沫,这很危险,也增加了政策宏调的难度。
    因此,为了中国房市的健康稳定发展,应当防微杜渐,防止出现土地闲置带来新一轮房市泡沫风险。
    首先是消化掉那闲置的57%的地块,加大监控惩治手段使这些土地从“待开发”和“规划在建”的“未知将来时态”转化为“现在进行时态”。在此问题上,出售土地的政府权力在后续管理上不能缺位,如通过促进规划实施加大对开发商的督促处理力度;如对开发商建立诚信档案,一旦查明开发商囤地,将在土地市场上对其设立限制门槛等。对于开发商而言,则要言而有信,兑现市场承诺,担当起和“地王”相称的责任来,哪怕地价成本过高。
    其次是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对于挂牌出售的土地不能一卖了之,对开发商购地、开放、开盘、售房进行全过程的风险监控,有必要实行土地闲置风险金缴纳制度,让开发商无限承担土地闲置的市场成本,防止风险转嫁给政府和买房者。此外,大众舆论也不要炒作“地王”,避免造成市场误导。
      对于实在消化不了的闲置地块,由国家回笼统一调配。但是对于违约的一方,开发商的市场准入资格也要限制甚至取消。
    总之,房市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必须保证其理性的市场方向。出现“地荒”的风险苗头,就要阻遏于青苹之末,避免形成风生水起的难控之势。

本文刊于23日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