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教育一少一多的尴尬异象亟需戡乱扶正

(2009-07-22 05:50:52)
标签:

杂谈


   
    我国小学学校至少自1993年以来一直减少,这15年间我国小学学校已由69.67万所锐减到去年的30.09万所,锐减了56.8%。而1990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近3万人,而去年则激增到44.64万人,18年增长了近14倍。(7月21日《新京报》)
    小学生锐减,研究生剧增。中国教育两端的一少一多的数字倒挂,成为一种尴尬的乱象。这种乱象,若任其发展下去,将遗患无穷。过去15年,中小学校锐减56.8%,本身就让人不可思议。虽然,近15年我国已经进入稳定的独生子女社会,小学生数量有所减少。但与其同时,却也存在着城乡人口大流动的社会现实,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小学就学不公。通常的统计是,每年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约2亿,大部分的打工者子女无法在就业城市实现就地入学。从而出现了游离于体制外的打工仔学校等“野鸡小学”。而在此情势下,城市小学校整合洗牌,大量减少显然并非教育资源的合理善用,反而曝露出教育层面新的城乡二元矛盾,并牵涉出户口、平权、社会保障而一系列社会问题。
    更重要的是,小学校的锐减,带来了新的教育困境。由于小学阶段不同学校存在着不同的待遇,形成了示范、重点、普通和一般的分野。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最好的小学校,从而造成了重点小学人满为患,一般小学门可罗雀的现象。这种冷热不均,不仅造成了新的教育资源浪费,也导致高价择校、特权介入和某些小学借机自费的负面影响。而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初中、高中阶段,也推升了应试教育的流弊难除。
    考研人数的居高不下也是困扰社会的难题。据悉,近年来每年全国都有百万以上考生走进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场。研究生招生在过去18年也增长了近14倍。研究生人数的攀升导致研究生学术质量的贬值,并致就业压力增大。由于考研热的肆虐,高校校园还出现了非正常的考研群落,一方面是应届生将大量的学习时间用到了公共课的死记硬背上,使得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不牢靠;另方面,考研成为很多毕业生不敢走入社会的借口,将考研视作未来理想的独木桥。从而产生啃老现象和类似范进一样的迂腐者。但很多研究生在毕业的同时,就业的理性也随之湮灭。
    这些困扰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连续数年的高考扩招使得本科生严重贬值,通过考研获得更高的发展平台成为众多研究生的逻辑必然;用人单位不切实际的学历期望更助燃了研究生热的升温。
    再也不能让这种困扰持续下去了。适当给考研热降温是当务之急,这需要就业市场给予本科毕业生足够的就业机会,关键是给其挹注就业信心和走入社会的勇气。2009年,社会新增岗位约900万个,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约610万人,不能实现就业的约有百万,加上历年来往届毕业生遗留的无法就业者,总量达200万。这些多人,靠研究生考试和“国考”是无法消化的,只能勇敢地踏入社会,除了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外,自主创业、从基层做起,才是明智的选择。
    教育是个连续的过程,前因后果,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可以说,小学校锐减体现了中国教育基础的不牢靠,应试教育的基因已经根植于体制之中,并在中学教育阶段潜伏下来。应试教育的因结不出素质教育的果,加上就业压力的逼迫,本科生、硕士生对走向社会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从而出现了考研热。但研究生绝非学子们回避社会实践的港湾,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想象。
    任何国家和社会,教育的落差和层次都要均衡适当,这样的人才培养和配给机制才会使得社会和谐,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小学教育阶段,
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适龄儿童的入学,扶正素质教育的根基;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端,考研应该维持在理性的水平。一旦虚热浮躁,不仅导致国家人才培养体制的失衡混乱,还会诱发作弊、教育质量下降和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社会问题。小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不应该在数量的加减法上玩游戏,而应在质量上下功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