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涨引发连锁反应
(2009-07-07 06:30: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香港大公报文集 |
「票价已经很低了,航油价格又上调了1000多元,希望燃油附加费尽快恢复。」6月30日上午,南航董事长司献民对记者表示,南航正积极向主管部门申请开征国内燃油附加费。据了解,已有多家航空公司向中国民航局申请重新开征燃油附加费。
油价高企的连锁反应传导极快,飞速从路上交通传导致民航系统。由于航油价格上调,民航飞行成本增加,开始向主管部门申请燃油附加费。看来,油价高企的骨牌效应,让翱翔蓝天的航空公司也不堪重负。但是,航空公司可以继续将「骨牌」推倒,以申请燃油附加费来减轻飞行成本,纾缓压力。
涨价大戏拉开序幕
因此,成品油上涨拉开了市场传导的「潘多拉盒子」。「燃油附加费」首先上场,充当了这场涨价大戏的序幕部分。随后,难保海运系统也会开征燃油附加费,石化产品也会水涨船高。运费增加,各类商品价格也会提价。如果这一传导链没有中间阻滞,CPI、PPI双升就是很必然的事情。因为中国市场不仅仅是油价在涨,房价和股市也涨(沪市跃过3000点大关)。不涨反跌、异象运行的CPI、PPI不可能沉浸于通缩的翘尾阴影里不可自拔。只是,CPI、PPI一旦涨上来,中国市场会不会像过山车一样在通缩和通胀中震荡反覆?
事实上,用不著经济学理论的沙盘推演,单靠民生的现实感受即可体味到市场的冷暖。因为,市场价格总水平普涨的压力总要传导致市场的最末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但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总是有限的,当消费者这张最后的「骨牌」被推倒时,消费者不得不采取最后的消极手段应对:紧闭消费闸门,对市场失去信心。
投资是为激活市场
问题在于,现在正是国家大规模投资、启动内需市场的关键时期。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凝固的产值和虚升的GDP政绩,而是为了激活市场流动,扩大市场消费和改变严重依赖外贸的经济发展模式。此时,凝聚13亿人口的消费信心,提升全国民众的消费能力,才和国家投资大计划的目的相匹配和吻合。否则,国家也不会在房、车上给予消费者财税上的政策优惠,更不会推动商品下乡去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央行多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目的更是单纯,就是用适当从宽的货币政策让缺钱的企业从银行多贷款,让存钱的消费者少储蓄多投资多消费。但是,成品油涨价启动的骨牌效应恰恰改变了当前宏观经济设想的投资与消费的理想模式,导致社会价格水平整体上扬,抑制了全社会的消费水平。
中国需要的是健康有序的市场升级和经济复苏。在市场敏感、前景不明、民生疲惫的情势下,任何一项搅动市场系统性传导的政策出台,都要慎之又慎。
(本文刊于7月7日香港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