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阴盛阳衰是个伪命题
(2009-06-25 05:57:13)
标签:
杂谈 |
今年北京的高考成绩昨天揭晓,101中学的刘庭梅和人大附中的宁少阳分别在文理科中排名第一。宁少阳也成为北京这5年来第一位男状元,打破了此前4年女生包揽状元的局面。(6月24日《京华时报》)
这一新闻,传递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2005年到2008年,北京高考状元全部为女生;二是今年终于出了个男状元,似乎有男生翻身的意义。否则,就不会拿高考状元的性别说事。其实,从2007年开始,高考状元的阴盛阳衰就成了每年高考的热点新闻。很多评论家甚至从各地状元的“性别到挂”里分析出体制的流弊和教育的沉疴来。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分析都有些无限上纲的意味。
因为,人们似乎忘了男女平等,也忘了青少年中女性人数多于男性的现实。况且,所谓的高考状元,比榜眼、探花多不了几分,大家都处于同一个智慧面上。何况,从每年高考录取的人数来看,男女生比例也是恰当的。如果一线的高三老师,从中学阶段男女生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心理模式的不同,得出因材施教和注重心理教育的结论,当然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如果一些公共媒体和评论人过度阐释高考状元的性别差异,不仅有炒作之嫌还有性别歧视的意味。
众所周知,现有高考制度,普遍的认知是素质教育不足,过于侧重知识点的考核。这给那些抱持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论”者以合理的逻辑想象,女生细腻于习惯思维,长于死记硬背,因此更适合应试教育。女生高考状元多于男生,就成为应试教育的反面证据。将女生的成功看成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使其背负高考体制瑕疵的“十字架”,隐然有“女人是祸水”的糟粕文化流习。哪怕是讳莫如深,也是对女性性别的歧视性解读。事实上,无论男生还是女生,谁都不是体制弊端的担责人,当然也不可能是受益人。更重要的是,在中学阶段,知识的灌输和记忆是教学相长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说女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优于男生,那也是女生努力和勤奋的结果。何况,高考不仅考记忆,也考能力和认识水平。否则,广东考生就不会13万人同错一道阅读题。
事实上,即使是在素质教育提升的机制框架内,男生的成绩也未必一定优于女生。北大、清华、上海等一流名校近年来的自主招生,算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验吧。但是,女生综合成绩第一的现象并不鲜见。这说明,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测评还是应试教育的考试,男生、女生都可以取得第一名,都可能成为状元。至于是女生状元多一些还是男生状元多一些,那都在正常的概率之内。一言以蔽之,所谓的高考状元“阴盛阳衰”现象,不过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伪命题。如果放大时空视野,去观照30年来的高考,而非局促于近几年,高考状元的性别比例就是阴阳平衡了。
更为吊诡的是,拿高考状元的性别说事,还隐喻了一种男权社会固有的武断逻辑:高考状元阳盛阴衰不是新闻,阴盛阳衰才是新闻。这样的“新闻”价值判断,只能说我们的社会还未真的把女性当做“半边天”,凸显男权语境下的焦虑情绪宣泄。
毋庸置疑,男女两性,在身体、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是在知识、素质和能力诸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在高考成绩方面,无论是男状元还是女状元,人们都应不吝以赞美和祝贺,而不是纠缠于性别歧见而制造悬疑。毕竟,高考状元的性别差异既无关“主义”宏旨,也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至多算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现象。
(本文刊于6月25日时代商报)
(本文刊于6月25日时代商报)
前一篇:中缅油气管道破“马六甲困局”
后一篇:被夸大的龙象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