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19日深圳商报
17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厉以宁在“城市竞争力与自主创新”的演讲中认为,深圳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文化产业之都。深圳的文化产业发达,众所周知,要实现这个梦想,提升深圳市的创意设计水平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
去年年底,深圳新晋联合国“设计之都”,成为世界上第六个获得此称号的城市,也是首个获得此称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
深圳荣获“设计之都”称号,是深圳的荣誉,也是中国的光荣。这是深圳一直以来追求创意、软硬实力齐头并进的结果。但是,深圳和其他5个“设计之都”相比,在文化积淀、城市历史、全球知名度上都还有不少的差距。
人们都明白,不要说世界,就是中国最好的设计师都争先恐后地涌入深圳,去释放才华和创富兴业,深圳“设计之都”就会名副其实。而这,当然要靠决策者吸引人才的政策来实现。政策的核心应该有足够的诱惑性,说白了就是要让设计师在深圳能够充分自由地展示才华并能达到功成名就。这样的政策看似很功利甚至有些庸俗,但是却现实有效得多。深圳的决策者们能否推出这个唯才是举的政策举措,是实现深圳“设计之都”的第一要务。
此外,设计是创意和时尚结合的产物,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这绝非形而上的“山寨”模仿所能成就,而需要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来彰显设计的价值。从目前的情况看,深圳虽有10万设计从业人员,但每年创造出来的产值不过15亿元左右。而柏林和蒙特利尔的设计从业人员都不足2万人,但其创造的产值一为15亿欧元,一为7.5亿美元。这说明,深圳设计人员的市场创富能力和产业潜能远未发挥出来。究其根本,深圳设计产业并未形成上下游均衡的产业链,将设计师们的设计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太小。原因在于,设计在其他五个“设计之都”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渗透进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深圳,设计师还仅仅是一种职业。
想想看,如果市民的日常消费,都以设计是否时尚,是否具有文化品位作为选择,设计的市场潜力该有多大。所以,所谓巴黎的“时尚之都”、巴黎的“设计之都”那都不是浪得虚名的,而是消费文化长期濡染的结果。让深圳的每个设计师都和产业发生关系,而不是满足于书斋里的创造和满世界地获奖,让深圳市民的消费习惯、生活品位都和时尚设计挂起钩来,设计才会成为这个年轻城市的血统基因。城市文化是可以培养和涵育的,而这,需要公共政策的扶持和引导才能实现。
金融危机时代,虽对深圳产业是个严峻的挑战,却也是个难得的转型机遇。设计产业如何立起来,那就要在“破”的制造产业中有意识地挹注进自主设计的种子。设计,其实也起着催生“中国创造”的作用。
除了人才和产业,将设计和民生关怀相结合,也更能提升深圳“设计之都”的内在质量。以例为证,深圳专为低收入人群设计的“廉租房”大量空置。原因是价格偏高、位置偏远。这凸显深圳在民生建筑设计上存在着重功能轻文化、审美和尊重的缺陷。反观柏林,存在着许多将多功能厂房和生活居住区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式建筑,这些创意无限的建筑并无高档和普通之分,而是将贫富和阶层隐现于平等的民生语境中。而这些新民居和老厂房的完美对接,也象征着工业革命和现代时尚的时空延续性,表达出柏林城市的前世今生。
让设计成为深圳的城市品牌,让创意深入深圳民生。唯此,深圳的城市血液里才流淌着文化的基因,深圳的城市软实力才会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深圳的文化产业才能得以质量并举的提高,深圳的文化产业之都才名副其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