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直在努力阻止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问题,在中国人民大学20日举办的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出语惊人,并给出了他的理由。(3月22日《东方网》)
几乎全民都在倡议提高个税起征点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却一直在努力阻止。高培勇研究员的宏论让人莫名惊诧,按照他的申论,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无法起到刺激内需的作用。但必须指出,提高个税起征点的目的是什么?按照理想的财税设计,当然是利国利民最好。但是鱼与熊掌总是难以兼得。过去30年,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结果是造成了国家财政的大幅聚集,即使是在去岁金融危机影响的条件下,国家税收依然高达6万多亿。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的增幅大大低于GDP增长速度和国家财政的增幅,而且,还滋生了一个比例虽小但占有海量财富的新富者阶层。在此情境下,还富于民,还富于工薪阶层才是重要的选择。
选择个税征收作为还富于民的改革突破口,逐步地实现社会公平,当然深孚民意。正如高先生所言,目前全国4000万个税纳税人中,工薪者占30%,虽然比例不高,但是这个群体却是最依法按月纳税的主体。而且,自去年3月1日国家个税起征点调节至2000元之后,这些工薪阶层的税负负担明显减轻。而在去年年底的全球经济工作会议上,实施大规模减税也成为拉动内需改善民生的核心政策之一。这意味着,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是认可减税有助于拉动内需的。
高先生的反调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但从最简单的民生经济学分析,个税改革和拉动内需的逻辑范式应该是这样的。提高个税起征点,也许一些富人会享受到减税的好处,但与此同时广大的工薪阶层却是最大的受惠主体。工薪阶层收入增高,消费力提升,当然消费的欲望会增强。当然,金融危机对全体国民都造成了不敢消费的心理忌惮,就业机会减少又使工薪阶层有意识地缩紧荷包。但也必须指出,CPI和PPI双跌的趋势已经形成,通胀的压力已经缓解,这有利于提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尤进者,今年国家的重点是启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民生工程,建构让民生安心放心的保障机制。
须知,以往民生宁愿将钱存入银行也不消费,主要是因为中国缺乏安定长效的社会保障机制所致。如果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消弭了公众的后顾之忧,通过减税收入提高的公众,又何惮于消费呢?人是社会动物,同样也是经济的动物,只要其社会性的需求和权利得到了保全,其经济人角色就会通过市场消费挥洒得淋漓尽致。
这种融汇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常识性命题,根本用不着学究式的推演。减税、减税再减税,在现实中国其实是最有效的保障社会公平和促进内需的财政手段。一方面,中国人的税负负担相对很高,还有减税的空间;另一方面,不仅税要减,捆绑于民生消费的各种费用也要稳降下来。举例为证,如果个税起征点提高至5000元,1200万的工薪阶层几乎享受到免税待遇;同样,如果减免买车买方等方面的税费,中国将掀起平民化的消费高潮。当然,国家税收也会大幅降低,但不要忘了,国家4万亿的内需刺激计划,各地纷纷出台的消费券,还不都是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到民生的转移?与其好用财政转移的成本和中间带来的财政损耗,还不如打开减税的阀门直接惠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