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2月11日央视风度专稿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日前就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下发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规范企业裁员行为,企业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需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后,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2月10日《中新网》)
这个保障职工权益的通知,充分发挥了行政公权对市场主体的调节和约束作用。用一形象的比喻,企业就是那弄潮市场的孙大圣,政府就是慈悲为怀的唐三藏。虽然政府和企业在有着共同的目的,但是企业毕竟有着经济人和社会人两个血统,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势下,其趋利避害的经济人属性就会凸现出来,条件反射地裁员减负,导致失业产生,带来社会不稳。设定企业裁员的量化底线,规定裁员的程序,不啻权力给企业套上的紧箍咒。
但是,如何善用这个紧箍咒,就是权力的责任了。如果说企业濒临破产,奄奄一息,遣散员工已是必然,此时再给企业去念不能裁人或少裁人的紧箍咒,就无异于对牛弹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时政府就不能依赖企业留人,而是要靠政府力量分流安置失业职工。如果说企业遭遇到了巨大的市场难题,尚能生存,此时亟需的是企业最小限度地裁人。而各个企业面临的市场挑战是不一样的,也不可能一刀切地设定最小裁员数量。
有的企业虽然表现出了绝不裁员的社会责任感,这似乎让人感动。但有时也会带来相反的效果,一是企业以经营困难为由,打着不裁员的幌子实际降低员工工资收入,这样的不裁员就失去了意义;二是有的企业裁掉少量员工就可以断尾求生,而不裁员就可能被市场淘汰。在此情况下,是选择不裁员而集体死亡还是选择裁员而后生,真是个两难选择。
所以,市场经济是一种现实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评价,更不是主观情绪的感动。如果过度地给市场主体赋以太多主观的道德评价,有时难免短视,有时又是妇人之仁,就像唐三藏埋怨孙悟空打死了善于变化的白骨精一样。对于公权力而言,应该长有一双认清市场真相的慧眼,还应有立足长远的判断力。
认清市场真相,就要尊重市场规律,慎用“凯恩斯”之手,让市场有序地自救自清。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其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市场萎缩、产品滞销、流动资金枯竭,从而导致减员、减薪甚至破产的极端调适。就当前的情况看,企业困境是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传导所致,企业经营好转也需要全球性的市场景气配合。少了这个大前提,企业的日子都好不到哪里去。
在此情势下,政府“扬鞭”也无法让企业“奋蹄”,念了紧箍咒,企业也只有头疼的份儿。所以,政府除了念紧箍咒不让企业裁员外,还要给企业自由徜徉的市场环境,政府也要通过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和信贷支持等等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政府、企业和职工三方良好的互动下,政府的紧箍咒才能让企业更守规矩,职工的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