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乳房雕塑被遮蔽下的道德洁癖

(2008-11-04 07:31:43)
标签:

杂谈

    近日,北京朝阳区酒仙桥地区751厂举办的建筑艺术双年展上,一座表现“汶川地震”的大型现代雕塑,因其雕塑基座是乳房造型被所在厂方认为不雅,很多老职工认为有伤风化,最终被强制要求用红布围遮。(11月3日《中新网》)
    这样的新闻出现在今天,出现在北京颇让人莫名惊诧。须知,如今,既非刘海粟先生在上海美专聘用裸体女模写生的时代,亦非30年前计划经济的锁国时代。开明开放对接世界先进文化已成时代主流,加之北京为全国首善地区,是文化中心。一座象征母性之爱的乳房雕塑,一座体现“汶川地震”大爱精神的美学作品,何以遭到很多老职工“有伤风化”的指责,最终无奈被红布围遮?无他,只能说这是一种缺乏美学涵养的道德洁癖。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道德洁癖来自民间而非官方,来自个别的公共表达而非集体的舆论呛声。这意味着在中国现实的生活空间存在着群体审美的差异性,意味着基层民众缺乏艺术美的启蒙。艺术美、人体美和道德本来并不矛盾,但是人们对道德有习惯性的认知,可以通过简单的感知进行评价。但是艺术美和人体美却是由具象到抽象的升华过程,而缺乏艺术熏陶的人满眼所及均是具体的形象,很难升华为形而上的审美,故而道德和艺术就发生了冲突。道德就由一种理性的伦理规范变成了激情的武器,无知就在道貌岸然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来自基层民间的道德洁癖,杀伤力虽然有限,很难延烧起群众性的卫道运动,只会造成一种娱乐性的公共事件。但尽管如此,笔者以为民间无知的道德洁癖要比体制推动下的道德运动更可怕。因为官方抡起的道德大棒,虽然来势汹汹,但是更容易引发民众的逆反。以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塑为例,教皇也曾让人在雕塑的私处放一个遮羞的裤衩,但是代表中世界蒙昧神权的教皇对代表人文艺术的大卫雕像愈是道德压制,就愈发引起人性的逆反性反弹,人文启蒙的精神渠道就愈加畅通。同样,当年上海知事危道丰对刘海粟先生使用裸体模特的道德指责越重,国人对裸体模特的艺术美就越发充满好奇心,对艺术美的感悟就越深刻。
    但是,在裸体艺术已经摆脱了道德耻感的文化语境下,竟然有一部分民众的审美心理还停留在历史的某个黑暗角落。或者说他们的心理只有无限放大的凝滞道德观而绝少丝毫的艺术审美意识,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更是人文启蒙的误区。
    大众娱乐时代,我们已经坦然地接受了全球化输入中国的一切文化和艺术产品。不惟如此,我们也笑对同胞在多元时代自由的表达、恣肆的艺术拿来主义甚至夸张的“恶搞”。现在看来,在开明开放的主旋里,还有和时代不相兼容的乱码音符。这些声音不是表现为杂音的形式,而是以曲高和寡的道德吟唱形式出现。纵然这样的声音来自基层草根,但其固执的道德洁癖却是影响整个国民艺术素养的短板,鞭辟出更为顽固的国民性来...而纵观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德、智、体、美、劳,已经被严重异化为单纯的智育教育,体育、美育已经沦落为智育的附庸。缺乏美育教育的体制,培养不出懂得审美的人才,塑造不出美好的情感。
    众多公共知识分子近年来喜欢强调中国需要新一轮的启蒙,而在他们开出的启蒙菜单上,都大大地写着“人文”二字。而“人文”不是抽象的字眼,而是现实的可感受的精神状态,能够带给人轻松的、愉悦的可满足的心理感受,这就是审美。而从西方“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看,艺术和美学的大众启蒙起到了先锋作用,此后才是“启蒙运动”的理性升华阶段。
    虽然乳房被围裹只是一个孤立的公共事件,但是从中反映出来的基层无知和道德愤慨足以说明基础的美学启蒙依然是我们面临的要务,也是涤荡国民劣根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