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缺乏制度长效的吏治整顿终将陷入人治围城

(2008-08-05 06:08:12)
标签:

杂谈

本文刊发于8月5日西安晚报、山西晚报
    一个只有11名工作人员的非常设机构,在短短数月内,掀起了一座县城的吏治风暴。正是这个机构,在一次检查活动中,判将近7成的县直机关单位“不及格”,其中,像政法委、法院、人事局等实权部门都低于60分的及格线。此外,这个机构还公开通报多名实权部门负责人,建议开除多人。他们所有的活动,都向社会公开通报,并不遮掩、护短。一个非常设机构何来如此大的权力?它为何没有流于形式?其提供的可“复制”空间又有多大?日前,记者赶赴砀山县进行了实地调查。(8月4日《新安晚报》)
    这个非常设机构叫做干部作风、部门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两风办”)。这样的作法并不新鲜,各地都曾有过这样的“纠风”机构。应该说,砀山“两风办”现实的纠风效果是好的,而采取的查纠方式也颇得民心。但必须指出,这是建立在很多政府机构作风涣散基础之上的,“两风办”的雷厉风行契合了民意诉求。
    从本质上讲,这种纠风治理的方式存在着天然的瑕疵,一方面是“两风办”属于非常设机构,不具有制度化长效监督功能;另一方面,“两风办”的强势治理并非基于法治授权,乃是地方党政领导授权下的临时整顿机构。其强势来自于人治设定。更重要的是,由于“两风办”的非常设性质,吏治整顿难脱猛药疗治的特点,等到这轮暴风骤雨式的整顿过后,当地吏治就会沉疴复萌。还有就是,到目前为止,当地整顿虽然对一些有权部门打了“不及格”分,也对不少单位的负责人点了名,但事实上褫夺掉权力的只是一名乡镇上的交管站站长。所以,从以往类似的吏治整风情势看,此类整顿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打了蚊子和苍蝇,最终流于形式。
    说到底,短效的治理不能从根本上更新吏治,因为这样的路线图突破不了人治围城的局限。政府机构的执政能力低下,吏治作风涣散,行政不能依法,属于公共权力的失范。权力失范自有法治约束和制度规范去矫正。这样的矫正、监督才是常态、长效的。所以,当地亟需的不是“两风办”的另起炉灶,而是让旁落的法治重树尊严,让坍塌的制度重新发挥效应。而这,需要各级权力,尤其是一地具有决策权的最高权力,不要自以为是,而是主动慑服于法治制度的理性轨道之下,整个的公权系统也就和谐了。在此基础上的公共治理方向才不会走偏。
    “两风办”的治理思路源于权力的浮躁心态,是用抛弃法治轨道的方式,追求人治快感的模式。这样做的危险在于,由于权力的主观性,从而产生一个额外的权力系统,直接对最高权力负责,对正常的公共系统发号施令。使本应对法治和制度负责的公共治理层级被打乱,形成“最高权力----直接向最高权力负责的非常设机构----正常的职能管理部门”这样不正常的人治路径。更困扰的是,由于非常设机构握有决定职能部门命运的权力,必然使职能部门忘记执政为民的责任,只向人治畸生的非常设机构和上级负责。故,因人治权力而生的此类非常设机构,如果长久存在,必然异化为僭越法治制度的权力梗阻。对上,这个梗阻将无限膨胀权力的人治欲望;对下,将使各职能部门仰承上级鼻息,投上之所好,忘却公共职责。
    人治终究会陷入自设的权力围城。即便是出于良好善意初衷的人治,在初尝猛药快治的政绩之后,也会发现这是一条没有前途、不合时宜的治理方式。因为,人治和现实法治是无法调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