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群殴曝露的教育怪现状
(2008-07-11 04:57:27)
昨日上午,襄樊一中和三中的20多名老师,在数百名初中毕业生面前大打出手。目睹此景,学生目瞪口呆,家长摇头不止。(7月10日《楚天都市报》)
20多名高中老师在数百初中生面前大动其手发生群殴,让在场学生家长和学生们错愕不已。究其群殴原因,乃是打架老师夸耀本校贬低别校所致,目的为的是争取生源。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群殴,又如何垂范学生。一番群架打下来,两所中学已是丑闻缠身斯文扫地。
细思之下,这起群殴事件有不单单是师德有亏的孤立事件,也曝露了当前教育界普遍性的怪现状。
每年7月份,中考、高考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家有中考生和高考生的家庭,更是为考生9月后的何去何从忙得焦头烂额。考得好,选学校难;考得不好,进学校难。各类大学、高中,此时也马不停蹄地行动起来,铺天盖地地为本校做广告拉生源。尤其对于考得好的学生,各名校间展开激烈的争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掐尖”。“掐尖”就会产生矛盾,有矛盾就会有龌龊,就会有非理性的言辞攻击。譬如大学层面,原来国内不愁掐尖各省状元的北大、清华等名校,近年来一下子就遭遇到了来自香港名校的挑战。而且香港名校出手大方,一下子就承诺给录取学生4、50万元的奖学金。今年北京的高考文理状元就是这样被香港名校掐走的。同理,也有很多的文理状元被清华、北大掐走。这就形成了国内名校埋怨北大清华“掐尖”、北大清华不满香港名校强夺生源的连锁反应。当然,这种高校中的“掐尖”处于相互较劲的“暗战”状态。
高校如此,中学亦然。由于中学尤其高中挑得好生源,就能求得较高升学率,有了升学率就有了名校光环,有了名校光环从校长到教师就会名利双收。在此功利逻辑下,高中对生源的争夺是明目张胆的。有的学校为了留住本校的尖子生不外流,会出台种种不可思议的威逼利诱举措。如和学生家长签合同,如在复习中歧视考其他学校的学生,如对留下的尖子生开小灶给大奖等等。僧多粥少,抢来夺去,发生抵牾和冲突是必然的。教师群殴只不过是招生异化所致的教育怪现状中的一种而已,其他如考前不当漏题、考中集体作弊、靠后关系招生以及衍生的形形色色的假招生诈骗案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幕慕不和谐的图景。
对之,有人归咎于宏观的体制惯性,有人埋怨中观的学校功利。这些,都有道理。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不仅决定了学生的未来,也和学校的地位和声誉挂钩。人是功利的人,学校也并非生活在真空中,采取各种手段抢生源也就难以避免。
疗治这种乱象的药方不是没有,譬如推行素质教育,譬如中学阶段不舍重点学校,譬如不能择校等等。可是,高考招生依然要看分数,大学门槛又分三六九等。教育的目的和手段不相称不和谐,又岂能破解体制惯性的顽疾?又如何使这些药方发挥实效?
所以,窃以为消弭中国教育怪现状,不在于自下而上的纠偏,而在于自下而上的改革。即改革大学录取的方式,不以分数论英雄,扩大高校自主权。很简单,若上(高校)无紧盯分数之好,下(中学和考生)必然不再效之(高分数)。没有唯分数论的功利之惑,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学校的功利浮躁也就没有了。快乐学习,快乐教学的教学相长局面才会形成,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如此情景,怎么会发生教师群殴的怪事丑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