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运后房价谁说了算?

(2007-11-03 01:35:31)
分类: 香港大公报文集
10月31日大公报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23日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各项经济指标显示,经济进入周期性繁荣的顶部区,顶部可能出现在明年上半年。在这种情况下,明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将进入适度调整期。但是王小广指出,明年依然需要继续抑制投资增长,由于房价增长过快是影响经济增长稳定和金融危险的主要因素,因此价格调控重点将是房价的调控。

金融机构戴「紧箍咒」

由于王小广将房地产价格适度调控的实现设定在明年下半年,自然而然地诱发公众对奥运后房价如何的联想。这不,很多门户网站在转载这条消息的时候就采用了「奥运后房价调整」的标题。这也难怪,在当前和民生紧密相联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囿于惯性思维,包括专业人士和一般民众往往将「十七大」和「北京奥运」当作两个市场拐点。十七大给民生吃了定心丸,沪深股市依然呈现稳阳走势。在渡过「十七大」这个宏观的政策心坎儿之后,公众对当前高企的房价走向如何调适选撷「奥运」另一个关节点,专家的分析此时和民意相重迭,从而激发出特定的新闻价值。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奥运后的房价到底如何?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

笔者所指的市场不是失范的市场,而是在法治规范和宏观政策调控下的有序市场。从目前的房价市场走势看,在经历两年多的「十二道金牌」式的政策猛药点刹和系列稳健的财税金融政策调控下,调控剑锋所指已经涵盖了土地所有者、房地产开发商、金融信贷机构和消费者所有的利益主体。尤其是中央政府给地方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戴上了「紧箍咒」,大大抑制了土地出让的速率和唤醒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意识。

虽然房地产商的开发热情和逐利欲望依旧强劲,但是政策导向下的土地紧缩和信贷资本的趋缓使得房市规模大大缩水。所以,现有的市场导向决定了房市价格在非理性的高企之后渐趋回归理性势态。市场是动态过程,中国房市一直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之下,而且政府追求的是避免损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和谐软着陆模式,目前高企的房价回稳有个过程。由于房价回落过快伤害最大的是金融机构和盲目投资的中低收入者的「房奴」们。所以,从金融稳定和民生和谐的角度讲,房价回稳应该滞后于专家的奥运期待。

房产市场缺乏公平

笔者所指的市场是公共权力回归中道的市场。房地产市场高企是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的副产品。从当前房市的利润构成分析,出让土地的政府是最大的获益者——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提升了GDP增长速度;房地产商是第二大获益者;信贷资本风险和受益并存;受损最大的则是被市场误导的中小投资者和买不起房的低收入阶层。遗憾的是,房市带来的财政收入并未转移到民生福祉上面,而是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盘子,导致宏观经济更加恣肆和信马由缰。

因而,从经济方面而言,这个市场带有过热的特点,由政治层面分析,这个市场则缺乏公平。总体而言是在极端效率的口号下忽略了初次分配的公平,导致二次分配时国家宏观调控的乏力。在「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的情势下,相信各级决策者会将科学发展观从理念转化为执行力。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自觉斩断行政政绩和地方财政与土地和房地产商的利益纠缠,回归引导市场中道立场上来。没有权力后座的支撑,房地产商搅水市场的力量就大大衰减,房地产市场就进入了一个类似西方发达国家健康发展的稳定期,房价也就不至于大幅波动,撩拨市场投机潮。

平抑房价非灵药

笔者所指的市场是系统的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各要素间不可截然分离。按照王小广的预测,2008年全年GDP增长率可达11%,这远远高于中国在「十一五」期间设定的经济发展速度7.5%的指标,经济趋热的风险依然存在。房价高企只不过是市场波动的一个方面,资本市场的泡沫和居民消费指数的持续攀升都在佐证著中国市场各要素环节的特异性。如果仅仅将平抑房价作为化解金融风险的灵丹妙药,CPI逼近临界的通胀隐忧更是牵动基本民生的风险点。

所以,无论经济学家还是决策者都应该将市场看成是系统工程,应该做全面的风险分析,单纯平抑房价绝非最佳药方。更重要的是,在中国贸易顺差过大,人民币汇率压力极大的国际性因素,也迫切要求中国的市场系统进行全方位升级,全民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使中国的市场良性运转。

构建完善的市场系统,无论是高企的房价还是其它消费品价格,市场杠杆都会通过有序的平衡在动态中解决。就此而言,国人将房价选撷「奥运后」这个关节点,还是人治语境下的惯性使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