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子植物分类学创新研究组首席研究员傅德志在网站上指出,周正龙所拍华南虎照片有假,“敢以脑袋担保”,并劝周“早日投案自首”。昨日上午,周正龙作出回应,“看他的脑袋能保多久”,周称,如果照片作假,他可以去坐牢,儿子也可以坐牢。(10月21日《新京报》)
围绕华南虎照片真假的新闻在发酵。公众遗憾的发现,无论是专家傅德志还是华南虎照片的拍摄者周正龙都出现了不太冷静的语言暴力倾向---傅以脑袋担保照片作假并劝周“早日投案自首”,而周则以自己和儿子“坐牢”进行赌气式回应。对公众而言,这种语言暴力的对擂越来越八卦化,从而转移了公众视线和华南虎是否真正存在的核心新闻价值。所以,双方最好还是冷静先来,摒弃非理性的语言暴力为好,因为这种纠缠没有丝毫的公共价值。
客观言,这桩由虎影迷踪带来的公众事件隐含着最庸常的价值判断,即眼见为实的自信确然和专家精英的逻辑判断。前者的戏剧性轰动性和后者的怀疑主义难以兼容,从而导致这一难以明辨的公案和悬案。事实上,由于拍照者无法拿出让公众更为信服的论据,更无法让第三者的野生动物专家进行现场断定,孤证式的眼见为实也就无法让人采信。在这点上,世界各地的野人、雪人及湖怪迷案即属此例,目击者并不能作为“存在”的笃定证据。现在,发现“华南虎”的周就面临着如此尴尬,他纵然信誓旦旦也无法抚平公众心中的疑问。何况,他拍摄的照片确乎存在很多疑点呢!对傅而言,专家的严谨让人感佩。但是过于严苛的武断评定也难免让人觉得他太耽于专家的固执自信。因为傅提出的虎头上的树叶造假就被其他专家所证伪。更重要的是,陕西省农林厅方面也认为秦岭地区早在2005、2006年两年期间就发现疑似华南虎的脚印和毛发。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当地以此为由头将申请设立以保护华南虎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这造成了虎影迷踪疑案由单纯的争论异变为公共化、利益化等更为复杂的困局----华南虎的存在与否不再是傅周二人口水战和公众焦灼旁观,而更多是当地有关部门利益化的象征。附着其上的就有国家投资和旅游开发等等干扰项。就傅而言,他唯有将怀疑主义进行到底,才能维持他专家的权威。而且傅还是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委之一并且矢言如果当地申办自然保护区的材料里附有那张“虎疑”照片,他就坚决反对。显见,这种带有情绪的宣示严谨里也有面子的成分。就当地部门而言,宁信其有不仅是情感因素也是利益诉求。对周而言,无论他拍的照片是否属实,公众的聚焦特别是当地有关门的介入已经让他陷入骑虎难下的尴尬,也唯有坚持到底一条路了。
现在的问题是,虎影迷踪的悬疑未解,而由无谓语言暴力构成的傅周二人死结已成困扰,由此滋生的保护区利益格局也因此铺开。解铃还需系铃人,拍摄华南虎照片的周正龙亟需拿出更让人信服的证据才行。当然,作为专家的傅和借华南虎开发保护区的有关部门应该缄默,因为他们的顺势而上不仅无助于真相的涤清,反而增加了周的心理压力。事实上,即使周在作假,也无非是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专家不可以对待嫌犯的方式要其“投案自首”。而当地有关部门过早公布周发现华南虎的信息,又以此推进保护区动向,实在是操之过急不够慎重了。
与其争论真假莫辨的华南虎事件,不如关爱我们身边的环境和动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