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7日电
受国务院委托,6月27日,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作了《关于200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记者17日从审计署获悉,针对报告中反映出的问题,有关部门积极整改,并取得初步成效。
每年的“审计风暴”,都有众多的国家部委资金违规。风暴所及,违规部位似乎总在重复一样的错误:一是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预算约束力不强;二是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项目设置交叉重复、投向分散;三是部门所属单位依托部门全力收费问题比较突出;四是一些部门和单位预算管理不规范、违法违规,造成损失和浪费。问题年年存在,漏洞缺乏机制性弥补,有关地方和部门法治和政策自律性淡漠。在此情势下,“审计风暴”类似于运动型的事后发现,至多算是次优性的监督救济,难怪李金华审计长不提倡“审计风暴”的提法。确实,机制性的长效堵漏,权力自觉的法规制度自律,以及审计全过程的风险监督才能使部门性海量资金违规消弭无形。
就机制构建而言,现有的预算管理、编制、转移支付已经初具雏形,但在预算管理和编制的科学性上依然存在着刚性不够的弊端。各地方各部门的预算管理和编制基于部门利益的考量,往往存在着主观故意的预留空间,最大限度地将部门资金预算无限放大。这就导致一些地方和部门将多余的资金移作他用的情况。例如,一些部委的刚性预算除了人头费外,各种专项费用是不得挪作他用的。但从近年来的审计结果看,一些专项资金被挪作职工奖金福利以及修建楼堂厅馆的现象蔓延。在资金预算被打破的情况下,财务上的违规记账也就不可避免。此外,不少部委还有隐蔽性的没有进入预算序列的资金来源,如不恰当的行政性收费和经营费用甚至房租,也以体外循环的方式成为自肥的资金源泉。
强化预算管理的刚性原则,辅以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使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人头费和专项资金物理分离,提高资金预算的准确度。当然,国家投资管理制度的健全,机关内部财务制度的内控管理,各部门强化对所属单位的规范性授权,使“收支两条线”落到实处等等也都是机制堵漏的重要手段。
从权力自律的层面言,近年来国家部委的屡屡涉险让人不安。特别是一些制定国家宏观政策的有权部门,违规使用资金损害了不仅损害了其出台政策和法规的严肃性,也造成了其社会声誉的极大损伤。更重要的是,这宛然一种自私的权力傲慢,漫游于政策和法治约束的极限外,事实上形成了凌驾于公民权利之上的行政特权。遗憾的是,“审计风暴”年年吹,权力违规年相似,这说明权力毫无自律可言。造成这种情况的主因是法治的他律性惩戒过于轻飘,形成了法律施恩权力的不公。譬如,就今年整改的360亿违规资金言,就不见有一个部长为之担责甚至引咎辞职。事实上,各部门一把手是财务预算和资金使用的责任人,出了那么多的资金问题,应该有人为本部门和下属单位的问题负责。通过违法必究的法治威慑手段强化权力自律,才能减少部门资金违规的频度。
更重要的是,强化审计部门的提前介入,切实做到从预算阶段就掌控各地各部门的资金流向,进行全过程的风险监控,这样就可避免“审计风暴”仅仅异化为“事后诸葛”的尴尬。在必要的情况下,吸纳民间审计力量介入对公权部门的审计监督,将地方和部门的资金预算和资金使用情况的信息纳入政工公开向全社会公示,强化社会监督的约束,恐怕更为重要。
事实证明,单靠“审计风暴”的单向性狂飙,已经无法撼动有权部门资金违规的利益冲动。通过政策、法规、制度、监督诸要素的多维联动,才能从源头上堵住违规资金的漏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