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东方早报》,有删节
从今年起,教育部将逐步建立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网络平台。考生如在高考中有违规行为,还将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供高等学校、招生单位和用人部门查询。(6月6日《东方早报》)
为高考生建立诚信档案,意迨巧钤兜摹=裕圆渭痈呖嫉那в嗤颍ń逃孔钚率?010万)考生具有阻遏其作弊的心理威慑作用;远而言,这是一种机制约束,等于给考生医生戴上了诚信“紧箍”,促其一生诚信。否则,机制就会给其带来利益制裁。就像唐三藏约束孙悟空一样的道理。重要的是,高校学子是中国社会的未来与中坚,若诚信机制在这部分人群扎根,稍待时日,信用中国的目标自可实现。
高考是每个青年人必须要走的关口,是家国利益最完美的契合点。在此点上栽下诚信的种子,信用之芽就会在学子们的心中萌生,从而成为其一生尊崇的习惯。大学生作为知识经济的主导者,薪火相传下去,信用之花就会开遍全国。当然,高考信用的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关键是教育部拟议中的这一信用机制是否能够给其提供适宜的土壤。若是单纯对考生作弊的威慑而去长效作用,这个信用机制就会被政策失信所污染而使青年们产生信用免疫,那打造信用中国的前路就会修远漫漫。
所以,高考信用机制一定要落实到位,将考生诚信和升学、就业密切挂钩,将考生社会声誉和切身利益同个人信用捆绑成利益共同体,唯此才能培养考生谨慎的信用风险意识而杜绝侥幸心理。事实上,各地考点高科技防作弊手段的综合运用,已经极大限度地化解了考生作弊的风险。高考信用机制不能仅仅满足于防作弊的单向思维,而要将其视作攻心手段和引导考生树立长效的信用意识。还是以唐三藏的紧箍咒为例,唐僧念咒并非为了折磨孙猴子,而是为了孙猴子听话完成取经的长远目标。
像我们这样有着强调德化自觉和个人修养的国度,无形的道德底线往往抑制不住个别人在利益诱惑下的擅越雷池。而一人信用的缺失往往导致社会秩序的全部紊乱。譬如商业活动中常见的“三角债”,就是因为信用缺失所导致的,法庭审判也无法厘清其中的利益纠葛。因而,现代中国缺少的并非道德宣示和法治强制,少的是建立在契约精神之上的信用机制。而信用机制是通过个人权利减让或者质押所达成的人与社会和谐的妥协共赢状态。
正如高考信用机制建立的逻辑范式建立于“如果考试不诚信,那么会造成升学就业的损失一样”,信用中国则将信用和其附加的信用风险细化涵盖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在图书馆借书不还。你的信用不良的记录就会通过信用信息网络传递到财税、金融和商业系统,导致你银行贷款受阻、购车买房遇到障碍,甚至在求职时遇到麻烦...这绝非危言耸听,在信用制度健全的美国,如果一个人在北美没有信用或者信用不好,别说买房投资贷不到款,就是一些常规服务如租车等他也享受不了。
在中国,空泛讲信用制度是没有意义的。找准信用机制的契合点,由此延伸建立惠及全国的信用网络,从而稳固建立中国的信用制度更为重要。高考信用机制的尝试,为信用中国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现实支点,需要好好实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