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谢绝转载
4月24日,一家中资石油公司设在埃塞俄比亚东南部地区的项目组遭200多名不明身份武装分子袭击并抢劫。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袭击造成中方9人死亡,1人轻伤,7人被绑架,有关情况仍在核实中。项目组驻地的一些埃塞人员也在袭击中伤亡。
这样的惨剧近年来已成中国政府的困扰:2004年04月11日,7名中国人在伊拉克被绑架;2004年06月10日,中国援阿富汗工地遭袭,10人死亡;2004年10月09日,2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被绑架;2006年02月15日,三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遭枪;2007年01月05日,5名中国工人在尼日利亚遭绑架;2007年01月25日,中资石油公司在尼遭袭9员工失踪......据中国商务部的报告显示,到2005年底,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投资额超过500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达一万多家,有数十万中国工人和管理人员在异国他乡工作生活。中国借力全球化浪潮将商业经营活动的触角延伸至全球,显然使中国企业和公民的安全风险加大。而中国企业投资经营的场所又大多集中于中东、阿富汗、巴基斯坦及非洲等地缘政治生态较为敏感的地区,更增加了中国商业利益的风险性。
不过,悲剧的主因并不在于上述客观原因,而在于中国战略思维的滞后。
一是尾大不掉的第三世界情结。类似暴力事件频仍,然中国政府的办法不多,除了口头谴责就是寄望当地政府。除了思想上的麻痹,还基于传统思维的桎梏---中国和上述国家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这种友好即安全的观点基于中国摆脱不掉的第三世界情结。正因为如此,中国向来对西方强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扩展和战略经营持批评立场。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和上述国家要么是道义上的互相支持,要么是中国单向的无偿援助,因而彼此充满好感,绝少利益冲突。时事异变,当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从事商业活动时,直面的利益交锋和矛盾自然不可避免。尤其在非洲,中国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于敏感的生产资料和能源层面,除了引发雇佣关系上的劳资冲突,还会激发所在国民众对开发资源上的排外情绪。拘泥于老旧的第三世界思维显然不合时宜。
二是对高风险投资区域的政治生态缺乏足够评估。中国向来重视官方外交关系的构建,对于邦交国内部的政党纷争、武装冲突、宗教矛盾等内政问题向来不加干涉。“不干涉内政”成为中国立国以外的外交原则。但残酷的现实表明,如果中国的外交关系仅仅停留于政治层面,“不干涉内政”确实效果彰著。但若发生经济、军事和文化全方位的战略关系,这些战略利益的实现则取决于邦交国的综合国情。在此情势下,中东的恐怖袭击,巴基斯坦的宗教极端分子,非洲的部族纷争、武装叛乱都会给中国带来麻烦。不惟如此,中国的“不干涉”还往往带来国家声誉上的损害。如西方国家除了指责中国掠夺非洲资源的“殖民”阴谋论外,还对中国不干涉非洲国家的“独裁”进行攻击。虽然西方的论调充满偏见,但武装分子针对中国企业的连番攻击恰恰说明中国外交政策存在调整的空间。如这次发生在埃塞俄比亚的惨案,就是埃塞俄比亚境内一个名为“奥加登民族解放阵线”的组织所为,目的就是报复中国和埃塞政府的石油开采合作。
三是对成为大国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随着非洲成为中国投资的热土,西方国家曾经在非洲遭遇的安全难题同样困扰着中国。当中国习惯性指责西方利用军事力量保护他们的商业利益时,埃塞血案曝露了中国还没有做好成为大国的思想准备。更新思维,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或是痛苦抉择,但也必须理解甚至学习西方人的维权方式。
美国人基于在非洲的石油利益和能源安全的需要,已经决定在2008年年底前组建非洲司令部。不久前,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还举行了探讨“中国在非洲日趋扩展的角色:对美国的意义”的研讨会,认为中美合作有助于非洲的和平与稳定。合作符合中国利益,也可以借鉴和借力美国的安全机制保护中资企业的安全。理性言,非洲已经成为大国政治和利益共享的热点地区。中国是选择多赢的大国合作还是坚持充满安全隐忧的想象中的中非友好关系,显然前者更为现实。
在国际政治的博弈棋盘上,利益向为终极的战略指向。在中东,在非洲,温情脉脉的道德外交显然会被残酷的利益外交所颠覆。在贸易立国的战略选择下,中国依靠国家力量而非让中资企业单打独斗,才能彰显中国的大国地位。虽然中国在海外没有军事基地,也无法通过自己的军事力量护佑本国的商业利益。但是可以通过双边政府合作达成让对方军队为中国企业保驾护航的共识。此外,借鉴西方企业的经验,组织自己的保安队伍也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也需要中国政府和所在国政府进行协商,为中国企业谋取自卫权。事实证明,中原油田虽和埃塞军队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自身的安全系统保障并不健全。为了贸易安全和反恐需要,美国曾经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签立了集装箱安全倡议(CSI)。随着中国在非洲和其他地区的投资扩大和商业贸易的拓展,中国也亟需同相关国家达成保护中国商业利益的安全协议。
近年来,中国政府转变思路,将海外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都视作国家利益。特别是在太平洋岛国发生针对华人骚乱时的果断撤侨行动,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自信,也提升了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和安全感。对于攸关发展国益的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中国更应以实际行动去保护。
更新思维,拿出行动,唯此才显大国本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