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城市都有色彩规划,以确定各自城市的主色调,札幌为淡而柔和的中间色,伦敦土黄色,大连米黄色,北京复合灰,哈尔滨米黄加白,杭州灰色,苏州以青灰、咖啡、茶色系为主色调,天津市选用蓝灰色,西安以灰色、土黄色、赭石色为城市建筑主色调……
广州的城市色彩又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经过了对广州色彩的全面调查研究后,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建筑与环境艺术委员会昨日发布了《广州市城市色彩规划研究(草案)》,初定将黄灰色作为广州城市色彩的主色调,并从即日起在规划在线(http://www.upo.gov.cn)上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3月20日《新快报》)
20世纪70年代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率先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概念,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的色彩。显然,建筑色彩属于城市文化的范畴。事实上,中国虽是传统的农耕国家,历代王朝的都城构建也都非常重视皇城的色彩象征意义,如唐代大明宫是为红墙黑瓦屋檐镶嵌绿边,故宫则是红墙饰以金黄色的琉璃瓦以彰显皇权之威严。现代中国,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中国的城市建设渐趋丰富多彩,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全国城市皆为方块青灰水泥建筑的呆板形象。
即如广州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亚热带自然风光的围裹下,国际化程度日高。但城市主基调依然是个复杂斑驳的系统,混沌如调色板一样。造成这种境况的主因一方面是时代残留的建筑物使然,这些建筑物是历史的选择而绝少人为刻意的色调设计,但其文化内蕴的厚重显然是外在矫饰的夺目颜色所不能比;另一方面乃是广州近年来建筑风格的现代化所映射出来的丰富多彩抑或是城市管理者刻意规划的颜色上的趋同。如有关方面去年以来分别针对沙面历史街区、商业金融区(北京路、珠江新城核心区)、珠江景观带、城市大学区(大学城)等城市重点色彩控制区提出了色彩规划方案。
如果说从和国际接轨和其它城市皆然的思路出发,广州城市的建筑主色调设计应该是一项善事。但“黄灰色”被拟定为广州城市的主色调引发的争论与其说是民主语境下的民意聚集,还不如说是人为设定广州市文化性格的鲁莽和茫然。从城市色彩基调赖以存在的“色彩地理学”的理论基础看,城市色彩要吻合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符合其自然地理情况;二是契合城市的历史文化气质;三是符合城市市民集体民主的响应支持。就广州而言,其自然地理的状况是阴霾天气较多,若以“黄灰色”作为其城市建设的主色调,必然使得羊城更为压抑阴沉。而且,广州灰色的天气、亚热带的气候也需要明快亮丽的冷色调稀释缓解,而“黄灰色”的暖色加重了羊城城市氛围的沉闷凝滞。这是广州市民常识性的感官体验,即黄灰色是明显的硬伤。重要的是,广州是南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气韵作为一种抽象不仅流动于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而且贯穿于羊城市民的心灵思绪之中。这种审美的抽象意境远远不是某个具体色彩所能够表现或承载的。一种“黄灰色”的主调将使广州的历史沧桑和文化气质被人为设定的颜色所绑架,广州历史文化的多维空间就会被单极所局促。再者,城市色彩在法治社会不单是公共管理的权力所系,更关系市民权利的民生选择。从广州市“黄灰色”城市色调的取向看,程序上的瑕疵还是明显的。因为符合法治秩序的逻辑链条应该是这样的:是否需要城市色调首先是取决于广州市民而非特定机构的指向性引导或设定。
值得指出的是,中西审美意境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广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称不能生吞活剥地将巴黎和伦敦这样的欧洲城市的建筑色彩美学拿来就用。因为欧洲城市大都肇建于中世纪时代,其历史风貌延续至今,而且成为城市建筑文化的中心,所有现代化的建筑不仅受限而且要在色彩和规划上服从历史建筑的风格。而中国城市的现代格局中,几乎没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存在(除北京等少数城市),即便有也处于城市布局的从属地位。所谓城市色彩不过是对现代建筑的人为设定而带来了中国城市普遍性的文化断层,因为历史在现代化的五颜六色背后消弭无形。这是一种文化悲哀,也是中国建筑模仿西方现代建筑的必然宿命。所以,在中国城市不具备欧式城市“色彩地理学”的前提之下,无论广州还是其他城市,引进城市色彩主调的做法就有些盲目。
对中国城市而言,摒弃盲目接轨世界的僵化思维,追求一种兼容并包的城市和谐环境显然要比整齐划一的城市色彩重要得多。若真的需要城市色彩,最好也是“万紫千红才是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