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商报:高考作文排斥网络语言不可取

(2007-02-16 09:00:30)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昨天发行,考纲规定,语文不考繁难字,作文要平时训练各种文体,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2月15日《华西都市报》)
在中国网民迫近2亿,信息消费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习惯的情势下,网络语言已经不再是另类的虚拟符号而成为现代汉语鲜活的符号。比如美眉(MM)、斑竹(版主)、顶、灌水、大虾、菜鸟等等。据2006年5月22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的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统计,网络上汉字使用数为9793个,比平面媒体汉字使用多了1568个。也就是说,这多出的1568个汉字中有很多是网民们在虚拟空间常用的网络语言。专家认为,网络语言一方面反映了网民的个性和联想能力,另一方面也折射了网络使用者的特征——年轻的心态和不拘一格的想法。诚然,这些网络语言由于存在鲜明的代际色彩,往往会在不同年龄人群的交际中产生隔膜和歧义。在书面语中和正式场合,网络语言的规范性也值得商榷。这或许就是一纸高考语文大纲排斥考生在作文中运用网络语言的原因。就此而言,高考作文拒绝网络语言是理性的。但是,以强制扣分来确保高考作文的文字“纯洁”则是不可取的。
其一,如前所述。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语言,充满了个性和联想能力。高考者作为年轻人,将鲜活的网络语言融入文章并无不妥。若将文章的语言苦苦限定,等于给考生的思维箍上了绞索。文章贵在言为心声,形神具备,剥夺考生用自己熟悉和喜欢的语言写作,写出的文章也像是古代科举的八股——老气横秋,没有灵魂。道德味和规范的程式化是出来了,但是考生的思想却会在老旧的文字和语法范式里丧失殆尽。
其二,语言文字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融合进新鲜元素成为新词。世界主要语言莫不如是,汉语也不能除外。汉字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一路走来,不仅融汇了众多外来词,也吸收了许多新词汇。从一版再版的各类汉语字典和词典的情况看,语言文字的规范和开放性地吸纳新词汇是并行不悖的。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态势下,各种语言文字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更朝向“字同文”的趋势发展。网络语言就是顺应时代而生的年轻语言,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些网络语言也会逐渐被吸纳入词典而成为“规范词汇”。因而没有理由拒绝考生们使用网络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这纸高考语文大纲的操作性并不强。对于界定“生造的网络语言”并没有具有具体可比的标准。由是而言,这不过是大纲制定者一厢情愿的威吓。但这种威吓不仅对考生造成思想上压力也会给评卷者带来困扰,因为评卷者也不知道哪些是生造的网络语言。这样下来,后续的评卷争议和造成的社会成本是难以评估的。
据传当年苏轼参加进士考时曾经杜撰“尧与皋陶”故事,被欧阳修窥破,然仍旧判为第二名。科举时代,古人尚且不去追究考生杜撰、生造的小节,现代高考又何必对鲜活的网络语言锱铢必较呢?

文章引用自:http://hsb.huash.com/2007-02/16/content_6110108.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