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深圳商报文集 |
央视经济频道刚刚播毕的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余音未了。好似一部跨越时空的“历史教学片”,使国人将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9个主要大国发展史进行了一次集体学习。
至于“学习”的效果如何,是仁智各见。但从后续的评价和反弹看,关注者多为精英人士,评价的基调也都在学术和文化层次。搜诸于互联网络,不过150万条,远远低于“红楼选秀”的1000万条及2040万条。而据央视索福瑞公布的收视数据,《大国崛起》与平时这个时段播出的《经济半小时》栏目的收视率相似,在央视只能算是中游。
虽然,对于这类涉及宏大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题材的纪录片,本身即带有窄众的特点。不过,考虑到这部片子的教化意义,制作方以清高的眼眸仅仅锁定精英观众是没有意义的。在中国社会转型,公众渴望集体文化启蒙的多元语境下,这部片子忽视了草根阶层这个庞大的观众群不能不说是瑕疵。
笔者不想对这500年来的那9个强国的兴衰成败进行具体的评判。但500年的历史相较于中华5000年文明可谓沧海一粟,完全可以通过艺术的浓缩和巧妙制作将其变得更有趣味,更符合大众的文化趣味。何况,央视“百家讲坛”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易中天解读的“汉代风云人物”和“品三国”,时间横跨500余年;阎崇年“正说清朝12帝”也提纲挈领地解读了清朝近300年的历史。百家讲坛并非是戏说历史的平台,而是平民化正史的窗口。正是这种顺应民意民心的大众启蒙,浩瀚繁冗的历史典籍从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汩汩流淌进公众的心田,满足了大众的文化焦渴,启蒙了民心民智,使得以史为鉴成为普遍意义。500年的“大国崛起史”本也可以采取如此轻松和通俗的模式传递给大众,可惜公众看到的却是一部太过理性的纪录片。
该片将欧洲7国、美国和日本的历史真实进行客观的描摹和剪辑,虽然制作方借用了电视光影的三原色变幻和现代科技将那些历史情景动态再现,如在描绘法国历史时,首先进入视线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日记,上面只写了一行字,“14日,星期二,无事”。但这一天却是法国人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制作方此时加入一幅描绘攻占监狱情景的名画并将之三维动画化,以再现众人涌向监狱的景象。其他各集中也都常常可见此类现代科技描摹历史的场景。但很多观众还没不能在短短50分钟的蒙太奇式转换中深刻领会制作方表达的意思。而一些历史人物的名言和数据支持,只不过为片子增添了学术论证的严密,对普通观众而言,远不如易中天式诙谐的语言论定来得生动形象。
而深沉的解说词,更没有摆脱中国纪录片一贯的模式。虽然文辞隽永而且震撼,况且电视画面展示的历史纵深也配得上这样的画外之音。但是对于普通的观众而言,还是略显沉重、太过深刻甚至强人所难。毕竟,国人对于9国历史,几乎是一片朦胧。特别是像早已繁华不再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期望靠深沉的解说词就能让观众采信他们曾经是傲视全球的海洋强国真的好难。在观众搞不懂这些复杂历史脉络的情境下,显然没有耐心聆听电视台精心准备的解说词,而会用遥控器轻而易举地摆脱这种深沉的说教和强人所难。
有评论认为,《大国崛起》“它所带来的那种将我们从庸庸碌碌的感性生活中挣脱出来的理性的尊严和活跃,却用一种媒介传播的‘质量’升华了媒介传播的‘数量’,用一种媒介传达的‘深度’置换了媒介传达的‘广度’,从而体现了媒介的理性影响力。”(12月1日《人民日报)但恰恰是这种“深度”的“理性”阻碍了其影响力传递至普通大众的乏力。必须厘清的是,在我们的电视媒体上,理性的教化向来具有根深蒂固的惯性,而恰恰是这种惯性使观众对电视失去了兴趣。而当大众娱乐的狂潮在多元化时代汹涌而来时,观众才会以激情拥抱平民化的感性,这种颠覆虽然带有矫枉过正的偏颇,但也说明作为大众娱乐传播媒介的电视不应该牢牢死守理性的传统。
说白了,9个强国的历史并没有多少深刻的理性而言,无非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综合实力集聚的动态体。早在初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也在中国极有影响。如何将政治家或学者对历史成败兴衰的感悟启蒙到普通民众,唤醒民众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百家讲坛”的通俗解读就是可行的大众启蒙样板,而《大国崛起》仍不脱精英反思的狭隘视角。将思想和文化如何有效地传递给民间,中国的文化人依然前路漫漫。
至于“学习”的效果如何,是仁智各见。但从后续的评价和反弹看,关注者多为精英人士,评价的基调也都在学术和文化层次。搜诸于互联网络,不过150万条,远远低于“红楼选秀”的1000万条及2040万条。而据央视索福瑞公布的收视数据,《大国崛起》与平时这个时段播出的《经济半小时》栏目的收视率相似,在央视只能算是中游。
虽然,对于这类涉及宏大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题材的纪录片,本身即带有窄众的特点。不过,考虑到这部片子的教化意义,制作方以清高的眼眸仅仅锁定精英观众是没有意义的。在中国社会转型,公众渴望集体文化启蒙的多元语境下,这部片子忽视了草根阶层这个庞大的观众群不能不说是瑕疵。
笔者不想对这500年来的那9个强国的兴衰成败进行具体的评判。但500年的历史相较于中华5000年文明可谓沧海一粟,完全可以通过艺术的浓缩和巧妙制作将其变得更有趣味,更符合大众的文化趣味。何况,央视“百家讲坛”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易中天解读的“汉代风云人物”和“品三国”,时间横跨500余年;阎崇年“正说清朝12帝”也提纲挈领地解读了清朝近300年的历史。百家讲坛并非是戏说历史的平台,而是平民化正史的窗口。正是这种顺应民意民心的大众启蒙,浩瀚繁冗的历史典籍从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汩汩流淌进公众的心田,满足了大众的文化焦渴,启蒙了民心民智,使得以史为鉴成为普遍意义。500年的“大国崛起史”本也可以采取如此轻松和通俗的模式传递给大众,可惜公众看到的却是一部太过理性的纪录片。
该片将欧洲7国、美国和日本的历史真实进行客观的描摹和剪辑,虽然制作方借用了电视光影的三原色变幻和现代科技将那些历史情景动态再现,如在描绘法国历史时,首先进入视线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日记,上面只写了一行字,“14日,星期二,无事”。但这一天却是法国人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制作方此时加入一幅描绘攻占监狱情景的名画并将之三维动画化,以再现众人涌向监狱的景象。其他各集中也都常常可见此类现代科技描摹历史的场景。但很多观众还没不能在短短50分钟的蒙太奇式转换中深刻领会制作方表达的意思。而一些历史人物的名言和数据支持,只不过为片子增添了学术论证的严密,对普通观众而言,远不如易中天式诙谐的语言论定来得生动形象。
而深沉的解说词,更没有摆脱中国纪录片一贯的模式。虽然文辞隽永而且震撼,况且电视画面展示的历史纵深也配得上这样的画外之音。但是对于普通的观众而言,还是略显沉重、太过深刻甚至强人所难。毕竟,国人对于9国历史,几乎是一片朦胧。特别是像早已繁华不再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期望靠深沉的解说词就能让观众采信他们曾经是傲视全球的海洋强国真的好难。在观众搞不懂这些复杂历史脉络的情境下,显然没有耐心聆听电视台精心准备的解说词,而会用遥控器轻而易举地摆脱这种深沉的说教和强人所难。
有评论认为,《大国崛起》“它所带来的那种将我们从庸庸碌碌的感性生活中挣脱出来的理性的尊严和活跃,却用一种媒介传播的‘质量’升华了媒介传播的‘数量’,用一种媒介传达的‘深度’置换了媒介传达的‘广度’,从而体现了媒介的理性影响力。”(12月1日《人民日报)但恰恰是这种“深度”的“理性”阻碍了其影响力传递至普通大众的乏力。必须厘清的是,在我们的电视媒体上,理性的教化向来具有根深蒂固的惯性,而恰恰是这种惯性使观众对电视失去了兴趣。而当大众娱乐的狂潮在多元化时代汹涌而来时,观众才会以激情拥抱平民化的感性,这种颠覆虽然带有矫枉过正的偏颇,但也说明作为大众娱乐传播媒介的电视不应该牢牢死守理性的传统。
说白了,9个强国的历史并没有多少深刻的理性而言,无非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综合实力集聚的动态体。早在初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也在中国极有影响。如何将政治家或学者对历史成败兴衰的感悟启蒙到普通民众,唤醒民众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百家讲坛”的通俗解读就是可行的大众启蒙样板,而《大国崛起》仍不脱精英反思的狭隘视角。将思想和文化如何有效地传递给民间,中国的文化人依然前路漫漫。
文章引用自:http://paper.sznews.com/szsb/20061205/ca2521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