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试牛人”的精英嬉皮心态

(2006-09-15 04:58:59)


一名女硕士尚在求学期却奔波于各大知名公司之间频繁面试,而且寻找的均是传闻中非常难进的公司进行面试,得到对方的录用承诺后便再度寻觅下一家知名公司进行面试。在攻读硕士两年里她试过多少公司自己都记不清了,不过却在同学之间赢得了“面试牛人”的绰号。(9月14日《新闻晨报》)
很难置信有这样的事情。N次面试,N次成功,被放鸽子的很多都是全球500强?其二,事不过三,“面试牛人”屡屡如此,难道不会给精明的“500强”们留下特殊印象?她还能屡屡如砍瓜切菜般戏弄这些商界精英?何况如果这个“面试牛人”真的如此神奇,牛气冲冲的企业更会不惜一切代价将“宝”挖到手。重要的是,从大四到硕二,她总不会沉溺于“面试”中吧,那岂不是不务正业?
因此,窃以为“面试牛人”的报道可能有炒作的成分。也许她的学识、能力较为突出,在择业面试中得到一些知名企业的认可,而她又基于锻炼和完善自己的心态拒绝企业录取。不过,无论基于何种原因,这中做法都是欠妥当的,说到底是一种精英嬉皮的心态。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所谓“一职难求”并非危言耸听,据统计2006年应届毕业的413万大学毕业生中一次就业率不足37%。所以,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也都要经过严格的面试程序从而决定面试是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是庄重甚至是神圣的,即便大学生参加多场面试,那也是优化选择的自由,并不影响面试性质的重要性。而毕业生能够进入知名企业就业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些幸运者是精英中的精英。若这位“面试牛人”面试N次而作了一个选择,她那(N-1)次的面试也是理性和值得尊重的。可惜,她滥用了自己的才干和能力将庄重的面试视作了炫耀自己的游戏,所谓“完善自我”不过是一个借口。必须指出,她每一次的炫耀和拒绝,真的会锻炼她的能力;可是她的每一次拒绝,也都浪费掉一个就业机会。不难看出,她是用恃才傲物游戏他人的让人生,同时也在耗费面试的社会成本。当然,她的游戏是下意识的,并不存伤害面试企业和其他面试人的主观故意,将之称为嬉皮士精英是恰当的。
人是社会的人,能力大小只能决定其在社会坐标系中的位置,而不能滥用为越位的道具和搅乱社会和谐的资本。纵是天造英才,也不可自视精英,追求嬉皮超越社会允许的过度自由。如果说西方上世纪60、70年代流行的嬉皮心态带有叛逆社会的颓唐色彩,以放纵和游戏自己来突出自我。“面试牛人”的嬉皮心态则暴露了我们社会多年精英设计导致的唯我独尊。所谓“80后”,所谓“奔奔族”,从小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下被灌输“学而优”的精英观,几乎每一个人生观口都面临着激烈的PK,幼儿园要上实验班,中小学要上重点班,大学要拱“掐尖”的名校,工作要找500强,纵然娱乐的超女、好男,也要经历多个关口的淘汰。学会竞争,追求自我并非坏事,但是尊重他人,懂得协作和承认社会差异同样重要。就此“面试牛人”而言,如果她用平视或俯视的心态观察社会和自己的周围,或许就不会N次地去玩面试游戏。将机会送给最需要的人,以感恩的心态去遵守社会规则,不是矫情的道德说教,而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素养。
有专家认为,“面试牛人”的做法不仅损害“面试诚信”,还会引发群起仿效的“群体不良效应”。不过,专家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这样的精英毕竟很少,有如此嬉皮心态的精英更是少儿又少。笔者透视“面试牛人”嬉皮心态的目的在于唤醒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平民化教育意识,多关注草根民生的生活原生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