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师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了10年的教师资格制度有可能发生变化,教育部正在讨论是否定期对教师资格制度进行认证。(9月8日《中国青年报》)
现有的教师资格制度始于2001年,5年间全国32个省(区、市)共认定教师资格约612万人。认定即意味着遴选和门槛提高,因而认证本身就是进步,就是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当然这个认证也有瑕疵,最直接的就是一旦取得资格便成终身制。终身制最大的弊端就是使人产生制度惰性,不思进取,无法形成自觉性的知识更新。因而,通过政策性或法治性的教师资格定期认证是必要的。
但是,对教师资格定期认证也要三思而后行。从现有的教师资格认证看,考是一个重要手段。在现有的考试体系下,耗费时间的突击即可达到。教师真正的能力、素质是体现不出来的。如果说定期认证还是采取类似的办法,无非是使一考定终身修正为多考定终身,只是从表象上提高了终身制的门槛而已。这样,还会带来教师们为不断的考试分心,影响教学质量。因而,要通过定期认证的方式取消教师终身制,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认证和评价体系,学历和知识认证还在其次,能力和素质的鉴定既考不出来,也无法通过量化的指标反应。如高校教师,很多人研究能力很强,学习和知识层次也很高,但是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很可能就是“茶壶里的饺子---肚里有倒不出来”。总不能取消这类老师的教师资格吧?!还有就是很多乡村的小学教师,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在长期教学中摸索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对这样的老师也不可能以一刀切的方式武断剥夺其教学资格。因而,在没有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认证资格之前,奢谈定期认证是没有意义的,取消教师终身制也是一句空话。
理性地说,终身制也未必是件坏事。就教师队伍而言,终身制有助于保持教育水平的相对稳定。在当前就业形势压力较大的情势下,教师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学生的评价,家长的压力以及学校内部形形色色的考核也使老师们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更别说升学率这个硬指标的压迫决定了老师这碗饭也不是好吃的。大多数老师都会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紧迫感。因而,来自教师终身制理论上的弊端往往并不契合实际。笔者没有研究过其他国家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但是大学教授终身制起源于美国,指获此资格的教师终身受聘,至法定退休年龄为止。日本教师全面实行终身制,教师的职位一般只能根据退休数递补。(见《基础教育参考》2004年第3期)当然,美日有科学完备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而这恰恰是中国要学习和借鉴的。科学认证和评价体系下的教师终身制远比教师职业不稳定的状况要好得多。
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有了科学客观的教师资格认证和评价体系,能否不走样的贯彻执行也是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各项法律条规正日臻完善,但至为困扰的并非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就教师资格定期认证而言,可衡诸驾驶执照的定期年检制度。这项制度是否从根本上取消了不合格甚至是违法驾驶员的行驶资格?!公众自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教师资格的定期认定若不能得到严格的执行,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走形式,二是为有关部门制造新的权力
寻租。
综述之,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不在取消教师终身制,而在于好的制度和好的执行的高度统一。在教师节前夕曝出取消教师终身制的消息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只会诱发新一轮的媒体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