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则关于北大的新闻值得关注。一则是,北京大学校园对于小学生团体参观说NO(不)!昨天,记者从北京大学相关部门了解到,北大校园不再对小学生团体旅游开放。北大表示,这一规定是为了“维护北京大学的正常秩序”,而很多准备到北大“感受名校气氛”的小学生和家长们却只好扫兴而归。(7月24日《北京晨报》)另则是,北大招办主任刘明利认为,目前香港高校进入内地招生在招生制度上不太合理,现在的招生内地高校与港校其实是不公平竞争。(7月24日《南方日报》)
这两则新闻串联起来,北大于人的印象恐怕彻底要变了。就算是铁心维护北大的人也难免腹诽而要大吼。为何?北大有点不讲理。
就第一件新闻言,暑期中小学生和家长进京游北大、清华等名校似成民俗或曰传统。否则,恁热天去京何干?而北大生硬以“NO”应对小学生,伤的是全国人民和孩子的心。不信几个孩子就能破坏“北京大学的正常秩序”,如此北大岂非太过脆弱?现在的小学生就是未来的大学生,北大简单粗暴的行为或给不少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或许就有几人会成为高考状元而抛弃北大,北大此举宛若自断后路。
最浅显的道理是,北大作为国立大学,其经费源自纳税人荷包,杜绝游人参观本身就不合理。知名教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认为,北大以自身的某种理由来拒绝游人并不妥。“学校自身校规等小法规应该服从于社会的大法规,向社会开放对社会、对北大自身都是有利的。”
且不说西方名校的开放式办学,也不谈香港名校的人文关怀,只看北大对待孩子的蛮横态度,属于几流大学已有公论了!
就第二件新闻而言,笔者真的怕北大和清华出来说些异样的话。毕竟香港的大学也是中国的大学,招录内地学生既能激发内地高校改革创新意识又能为国培养复合型人才,实为好事。但是北大还是忍不住抱怨港校的“不公平竞争”,让人感到北大的气量狭小。香港各高校在内地招收的文武状元不过10名,北大清华“掐尖”的数字则是79名,其中北大招走的文理尖子更是48人。数字铁证,港校的“不公平”何来?北大,更像是得了便宜卖乖。其实,北大“掐尖”才更像是针对国内其他高校的“不公平竞争”。否则,文面书生的中科大校长朱清时为何会怒发冲冠?
综括之,北大有上述反映绝非偶然,而是现实压力和困境下的条件反射。一方面,中国教育体制的沉疴痼疾是全方位的,而发生在北大更能引发舆情和公众关注;另一方面,香港名校的“抢食”给北大的地位声誉造成了挑战,“二流”不啻于对北大是极强的刺激。不过,北大情绪的反弹更多是对形势变化的不适应,而这恰恰是北大的硬伤。北大长期处在国内相对封闭的大环境中,享有优先录取优秀生源的特权,是在行政公权庇护下的另类垄断。这种垄断因为没有竞争压力而滋生矜骄,因为矜骄而视野狭窄,因为视野狭窄而不能正确应对外来挑战。在此情势下,怨天尤人,不讲情理是自然的情绪发泄。
但,北大不是任性的孩子或女子,而是理性的国立大学。看来北大还是没有吃透精神校长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