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讲,《疯狂的石头》的幽默风格既有早期冯小刚电影的影子,也难脱春晚小品的习气,只不过搞笑的语言从“京片子”、“二人转语言”转换成了重庆方言。粗看还有一点法国式喜剧电影的影子,但稍稍咀嚼就发现少了法国电影幽默之后的余韵。尽管如此,“石头”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久违了的现实主义特点。但,“石头”疯狂之后,还是打破不了中国电影的尴尬困局。
对中国电影情有独钟的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认为:“中国电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是由于他这两年流连于中国老电影的心得。他指出了中国电影目前存在的一大弊端——现实主义脱节!窃以为,中国导演的功利性抉择是中国电影乏现实主义的主因。
首先,中国电影中坚的第五代导演陷入“申奥”怪圈。李安《卧虎藏龙》在奥斯卡成功之后,艺谋和凯歌两位大导一起玩起大制作的“武侠”游戏,眼睛紧盯的就是小金人。无论是《十面埋伏》、《英雄》还是《无极》,予人的是眼花缭乱的形式主义的唯美打斗,而绝少现实主义的思考。李安《断背山》的再次成功,并未浇灭中国导演“申奥”的虚火,连导演冯小刚也加入了申奥的厮杀中。目前,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小刚的《夜宴》已经为“申奥”打起了“口水仗”。
本来,如此大制作的电影,舆论和公众关注电影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才是常理。然而《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成了娱乐八卦。可以说,这两部电影没有上映就败在了现实主义的门槛上。纵然“申奥”成功,除了导演收获到手捧小金人和脚踏红地毯的短暂虚荣,中国电影则会更加走上忽略中国文化和观众而专门讨好奥斯卡评委的歧路。
其次,新锐导演投机取巧的做法使得中国电影乏力。青年导演科班出身,没有社会阅历,更无老一辈导演到田间地头和厂矿企业体验生活的经历。这些书生导演玩电影理念和搞后现代主义的电影实验绝对好手,但终究是和现实主义绝缘的一群。加之他们有才却无财力支持,但是成名心切,于是只能偷偷搞些花头。这些导演基本的做法是忽略国内观众而直接走国外影展路线,以期造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事实。如果这些新锐导演或称“第六代导演”仅仅满足于凭藉个人的主观想像玩电影,纵然获奖也会被观众所抛弃。《疯狂的石头》导演宁浩说:“大量中国青年导演都在走影展路线,无法与观众见面,这对中国电影不好。现在只有外国人看得到那些影片。拍电影是给观众看的,就要知道他们的需求。”这也正是第六代导演不能崭露头角的根本原因,若这种恶质文化基因被新新一代的导演继承,中国电影的未来堪忧。
再次,中坚导演转行电视剧使然。好莱坞大片纵横全球,势不可挡,俘虏了中国最佳的三位大导演,而凯歌、艺谋和小刚是描摹中国社会现实的高手。韩国电影和中国香港电影接踵而来,内地的一般导演学不会人家精到的娱乐元素,于是大部分电影导演纷纷转行小荧屏,不厌其烦地重拍港式武侠剧,和现实离得更远更糟。
中国电影在计划经济时代表现现实主义都有不俗的表现,可见电影审查制度并非制约现实主义电影的因素。香港导演余伟国说:“国产电影应该重视本土化。电影要同观众有沟通,它是为观众而拍,而不是为自己的理想去拍的。”笔者要说,要使中国电影重回现实主义传统,关键是导演摒弃掉功利性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