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香港大公报文集 |
2006-6-14
|
||
|
||
「基地」組織在伊拉克的首領扎卡維及其七名副手在巴格達以北的軍方空襲行動中喪命。 扎卡維之死,給陷入民意困頓的布什總統一個驚喜。故而在扎氏死亡的第一時間,布什總統即表示,扎氏之死是對基地組織的重挫。 客觀而言,由於扎卡維一直處於和美國及其盟軍在伊拉克對抗的前線,較之遁跡無形的本.拉登有更強的感召力。扎卡維之死,確實使「基地」組織失去了一個強有力的組織者,但因之判定「基地」組織「樹倒猢猻散」卻難免武斷。原因有三:一是「基地」組織已經羽翼豐滿,一個頭目的消亡,只是引發該組織內部組織的震盪而非從核心瓦解;二是扎卡維之死會引發「基地」組織同仇敵愾的報復行為。短期之內,伊拉克的反恐局勢不是更好而是更糟;三是「基地」組織已有新的繼任者出現。因此伊拉克的反恐局勢如何孰難預料。 美國態度是關鍵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依然沒有從伊拉克撤軍,美國的中東政策不僅沒有改變,反而隨著伊朗核危機的升級而變本加厲。因此,美國在中東的敵人是越來越多。值得關注的是,由於美軍海軍陸戰隊槍殺伊拉克無辜村民的暴行被曝光,「基地」組織的新頭目會不會以此作為鼓噪由頭向美軍展開新一輪襲擊也未可知。伊戰以來的恐襲慘劇表明,國際社會對付恐襲的手段和辦法並不多。即使美國本土能夠逃過恐襲劫難,但美國的盟國,一直都生活在恐怖襲擊的陰影之下。 在德國世界杯開幕之際,扎卡維之死對歐洲而言肯定算不上是什麼好消息。據悉接送美國足球運動員的客車不掛國旗以免引起恐怖組織的注意。 儘管國際恐怖主義的暴行違反人類普世價值,為全體文明社會所不容。但是,對於孳生恐怖主義的根源國際社會也要冷靜理性地分析,找到根源方能一勞永逸治本。 中東政策須改變 雖然不同文明之間的隔膜和歧見會導致衝突甚至是戰爭,但文明的衝突絕非恐怖主義盛行的根本原因。突出的例子表現在東方的儒教文明同伊斯蘭文明能夠和諧相處。同屬基督教文明的歐洲,很多國家也沒有陷入恐怖主義的泥坑之中。故,美國及其盟國以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解釋恐怖主義的不可避免是典型的傲慢和偏見。鑑於此,消弭恐怖主義關鍵是美國的態度。 其一、改變西方文明至上的傲慢心態。其二、從伊拉克撤軍。其三、改變以暴易暴的威權鎮壓,力促伊拉克各派政治勢力和宗教派別的協商談判。其四、改變其錯誤的中東戰略。政治上放棄美國一廂情願的「民主化改造」,地緣上摒除在中東控歐、遏俄和制中的戰略野心,經濟上拋開控制中東石油資源。在具體的策略選擇上,美國應當顛覆以一貫之的偏袒以色列的政策,讓巴以和平成為現實。美國不改變其中東政策,恐怖襲擊永無寧日。一個扎卡維死了,千萬個扎卡維又會前赴後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