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通知一出,媒体纷纷以“猛药”形容,足见公众对于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如此之大有些意外。笔者以为,房价虚升泡沫化对经济运行和金融系统带来的危害已有前车之鉴。中
国若想不重蹈上世纪90年代末周边邻国金融危机的覆辙,政府通过行政公权力调控房地产市场是及时和明智之举。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有大量跟风炒房的“房奴”,还有众多购不起房的低收入者,这两部分人群处于中下阶层。故政府“猛药”调控房市,还有维持政治稳定和确保社会阶层和谐的深远意义。笔者以为,将这“15剂猛药和8项‘硬指标’”不妨称作“鸡尾酒疗法”,即综合性疗法。说明政府的调控重点已经从控制房价转移至调整住房机构,是治本,也说明政府希望长期实现房价稳定。凡事皆有两面性,治本也别忘了考虑副作用。
一、限制炒房会不会抑制正常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都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中国是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着更为艰巨的发展重任,房地产市场萎靡,对发展不利。
二、个别调控措施的现实操作性值得商榷。如,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包括经济适用住房的面积所占比重,须达开发建设总面积70%以上。开发商面对如此硬性条件,还有开发的热情吗?如,对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这会不会影响房屋的合理流动?年内各地建立廉租房制度的目标能否真正实现是未知数。再如,在政府无法控制地价成本的情况下,限制套型面积会不会使得单位面积价格攀升?
三、调控手段侧重“一般将来时”,没有考虑“完成时”和“进行时”。已经成和在建的房地产项目如何调控?居高不下的空置率如何消化?房地产市场的虚热主要是“完成时”,不解决存在问题而期望有好的开始是自欺欺人。
四、落实难度较大。房地产热既有政策原因,也是地方政府不科学的发展观推波助澜所致。“鸡尾酒疗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药物相生相克的特点使疗效达到最佳。调控房地产市场同样面临整合各方利益的困局。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公平和法治,各利益阶层的合法权益都要得到尊重和维护。宏观调控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作者:张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