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真的是斯文扫地和有失学者身份?
大概谁也不会想到,易中天会靠在央视“品三国”而红得发紫。在被“易迷”们狂热追捧的同时,他也受到学界和传媒的指责。“反易”人士最主要的质疑是:历史应该如何被讲述?易中天名利双收对于在书斋中埋头研究学问的学者是否不公平?日前,央视《百家讲坛》专门邀请了央视体育部名嘴张斌就上述问题对易中天进行了现场“拷问”。(5越10日,北京晨报)
对于易中天先生,相信看过听过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主讲的专题为《汉代风云人物》及《品三国》。其特点是语言平实、生动和幽默,笔者尤其对他的评价历史人物三段论印象深刻。他认为,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他很好地将三种形象糅合在一起,故而他的专题真正做到了寓教寓乐,讲坛现场始终萦绕的笑声也足以说明一切。在登上央视讲坛的”百家”学者中,也只有北师大文学院的康震副教授讲授的《李白》和《杜甫》能和易先生的讲座有得一比,其他诸位先生则相形见绌。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易中天先生走下象牙塔的亲民学者形象却被躲在书斋里的学者们视作斯文扫地、有失学者身份;其幽默通俗和活泼的语言则被讥讽为“误人子弟”、“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以及“满嘴跑火车”等等。
在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时,易中天讲到“灌夫因避席的原因在丞相田虫分的婚宴上闹酒”。那么,“避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让观众理解得更透彻,易中天特意拿了张席子铺在讲台上,然后脱下鞋子示范汉朝“避席”的礼仪动作。而这则被专家们视作斯文扫地和有失学者身份。笔者明白,学者们心目中的斯文形象应该是正襟危坐,满口莲花,哪怕听者昏昏欲睡和一头雾水也兀自保持自己的优雅。可是别忘了,百家讲坛面对的是普通的电视观众,玩观众不懂的高雅斯文不仅会让观众用遥控器PK,还会影响央视收视率。如此看来,易中天用身体动作生动解读生僻的古汉语词汇,不仅不辱斯文,倒是传道授业的高手。在场观众说的好:语言上解释不了的情况下,就可以加动作嘛,让我们一看就明了了,这有什么不好呢?
至于说易中天“误人子弟”、“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和“满嘴跑火车”更不值一驳。易先生尊重历史事实,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没有丝毫添枝加叶的戏说成分,怎么是误人子弟?评点历史有凭有据,到底谁在胡说八道?既然是讲坛,自然不能满口子乎者也和卖弄高深晦涩的学问,而只能用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语言去讲解历史,只要观众能听得进去,哪怕高校一点,诙谐一点,岂不是雅俗共赏?又何必给人戴上“信口开河”和“满嘴跑火车”的大帽子?其实,汉代风云人物中的刘邦、韩信和樊哙之流以及“三国”中的刘、关、张等大都是来自寻常巷陌的草莽英雄,只不过时势使然,将其推到历史的潮头之上而已。从此而言,易中天把历史人物全部还原为普通人,还原成和在场及电视机跟前的观众一模一样的,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的人充分说明了他浓浓的平民情怀。一个脱离精英学究酸腐趣味,能和草根阶层打成一片的学者应该得到尊重。
一些学者们为何将易中天视作斯文扫地的另类呢?
我看是酸葡萄心理在作怪。一些所谓的学者长期呆在书斋和字纸堆里,闭门造车,不食人间烟火,一厢情愿地将自己当作学术大家。还故步自封地用清高和高雅将自己封锁在大千世界外,与平民世界自我隔绝。一旦有学者走入大众,走进民间,成了大众偶像。高雅的脑海里就生了嫉妒的贵恙,嘲讽别人掩饰不住酸葡萄心理。
这让我想起身居高位的刘忠德先生“三批超女”的事情来,他也是祭起高雅艺术的大棒猛然挥向“超女”的低俗。这里,大众的感受不再重要,因为高雅的解释权已经被权威垄断并且被霸道地视作自己的禁脔。虽然广泛意义上的学者们没有刘忠德那样的背景和权威,但也将学者斯文的解释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对于“叛徒”易中天,自然是冷嘲热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