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集大型历史剧《施琅大将军》在央视一套的播出结束了,围绕该剧的争议却没有停止,施琅是使台湾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还是反复无常的“贰臣”?众说纷纭的声音中其实映射出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误区,即用非好即坏的简单道德模式去衡量。这种历史观曾经颠覆了真实的曹操而使其成为舞台上的白脸奸臣,也使得诸葛亮和关羽此类的历史人物被蒙上传奇甚至是神话的色彩。其实,每个历史人物都具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艺术形象和民间形象。
历史形象源于正史记载,但须剥离政治上的拔高或抹黑;艺术形象源于文学艺术的典型塑造,可作参考;民间形象远离历史真实但传播甚广。对今人而言,还原历史真实为首当其冲,其次才是艺术形象和民间形象。
对施琅而言,他确实是先叛郑氏当局归降清廷,且为清廷所不信任。单就此点而言,施琅确乎和明朝的吴三桂等“贰臣”没有任何区别。但别忘了,施琅的可贵之处在于锲而不舍地收复台湾,这和吴三桂之流的先降后叛导致内乱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元朝和清朝这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所起的历史进步作用为史界所公认,但在民间仍然遗留者“大汉族主义”的残留。这就导致了岳飞和文天祥的历史评价高,而施琅等降将的历史评价偏低的现实。还有一点必须厘清,一些学者评价历史人物喜欢纠缠历史细节和个人动机而否定其宏观的历史作用。同样,有人列举出施琅和荷兰人联合攻打郑氏的细节以否定施琅。这些细节或许都是事实,但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空间和时间的宏观视野,而不能陷入道德善恶的迷障。施琅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施琅足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名垂不朽。
在此前提下,将郑成功和施琅都视作民族英雄并不矛盾,郑成功的历史功绩是从荷兰外敌手中收复失地,施琅的历史功绩是使台湾主权回归中央。郑成功从外敌手中收复失地,而施琅的理想是使台湾回归祖国。故郑施二人虽然反目,但其终极理想却是殊途同归。
当然,这部电视剧在还原施琅历史真实的同时,无疑也对施琅做了艺术的拔高处理。但历史的真实、艺术的塑造和民间的声音却使得施琅的形象更为丰满鲜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