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主角,这次说说配角。
赵守贞
赵守贞是《锁麟囊》的“女二号”,一位贫而能守,富而不骄,心地善良的女子。她生长于寒门,在出嫁前的贫困岁月里,深谙世态炎凉,不为追求浮华的风气所动,保持着心境的安恬;获赠锁麟囊并成婚之后,过上了丰裕的生活,却仍然不忘根本,济困怜贫,并且知恩图报,终日挂念赠囊人。锁麟囊的故事是以她和薛湘灵两位女子的悲欢离合为线索的,因而这个人物很重要。
迟小秋版《锁麟囊》中的赵守贞扮演者司小丽是位名气不大的演员,扮相平平,唱腔表演也没有什么妙处,不免让观者有点儿遗憾。而且她演了多次,似乎有点儿“油”,显得浮光掠影。演员本身的问题事小,重要的还是编剧之过,像我在前篇提到的,戏份删减、节奏加快,都影响了演员表现人物。今年10月5日,迟小秋在长安大戏院再次贴演《锁麟囊》,赵守贞的扮演者换成了李海青。我没有去看,不过李海青这位演员的艺术造诣我是有所知晓的,在音配像工程中,她几乎包揽了所有程派戏中的二路旦角,其它剧目中也经常看到她配演的各种角色,可谓“万能里子”。她在音配像中饰演的赵守贞,稳重大方,形貌端妍,给人印象颇深。2004年我曾买过一本《中国京剧》杂志的增刊《程派完全手册》,里面介绍她向李文敏老师潜心学习程派,称得上程门后学。

李海青(左)在京剧《周仁献嫂》中饰周仁之嫂
张火丁版《锁麟囊》,赵守贞起先一直是徐畅,如今换成了唐禾香。我脑海中的唐禾香,不是在《红娘》《痴梦》中的嬉笑怒骂,就是在《戏迷家庭》中过足反串瘾的调皮劲儿,10月3号去看戏时还真有些担心她是否能演好赵守贞,就像前一天晚上怀疑杜镇杰能否演好沈养斋一样。不过看了全剧之后,我才心悦诚服,感到唐禾香戏路挺宽,是个青衣花旦两相宜的演员(上周《空中剧院》介绍她时说“唐禾香,工青衣花旦”,看来真是“两门抱”?不得其解),她的赵守贞甚至比《江姐》的杨二嫂演得还要好。唐禾香嗓子一般,音量不大,但音色温柔清亮,仍然很动人。赵守贞恬淡稳重的气质也拿捏得不错。
胡婆
胡婆是薛府佣人,薛湘灵的乳母,对小姐的性情了如指掌,是个既慈祥又诙谐,还带有浓重市井气息的老太太,丑角应工。我看过的胡婆之魁首当数名丑曹世才先生,他常常为李世济奶奶(暂且这么叫一回)演这个角色,还有1983年李蔷华、李世济、赵荣琛、王吟秋、新艳秋程派“五老”联演的那场盛况空前的《锁麟囊》,胡婆亦为曹先生扮演。他把胡婆的性格特点和老妪情态演得活灵活现,大放光彩,我认为至今无出其右者。

曹世才先生扮演的胡婆
曾在网上看到一位戏迷的感想,写得颇有道理,提到当今的丑角扮演胡婆,总是演得过于油滑,夸张,不符合人物性格。薛湘灵落难后在莱州与讨饭的胡婆巧遇,胡婆劝说薛湘灵诸如“这叫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样的词,念得像是在取笑和讽刺薛湘灵,这就把握得不对了。
迟小秋版《锁麟囊》特邀名丑黄德华先生演胡婆。黄先生在《群英会》中的“蒋干盗书”,在《女起解》中的崇公道,固然都很精彩,然而演胡婆不尽人意,慈祥有余,诙谐不足,而且从行头到气质都过于贵气,不像个贫寒出身的老婆子。张火丁版胡婆的扮演者金立水就好得多,不过怎么看也比曹世才先生差点儿事,莫非“曹氏胡婆”真的后无来者?
梅香
梅香是薛湘灵的丫鬟,一个倚富而骄的小姑娘。《锁麟囊》演了这么多年,不同演员的版本中梅香或为花旦应工,或为丑角应工,效果各有千秋。
张火丁版用花旦,王金霞扮演。早听说张火丁版的梅香很有特色,戏迷褒贬不一,喜欢的说“很俏皮”,不喜欢的说“像地方戏,太俗”。这次我看了之后,觉得还是相当不错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可爱得很,扮相俏丽,念白爽脆,有些地方也很逗乐儿,比如“春秋亭”末尾薛湘灵念“漂母饭信,非为报也”,梅香冲着观众说:“瞧人家这……风格!”在我看来,“俗”不是大问题,梅香这种人物如果演成所谓的“不俗”,反而会失去不少光彩。
迟小秋版用丑角,青年名丑徐孟珂。但凡看过迟版《锁麟囊》的,几乎无人不夸他演得好:徐孟珂“尖嘴猴腮”,双眼含笑,加上是男扮女装,看起来就令人忍俊不禁。表演上看得出是用心琢磨的,身段颇具独创性,“春秋亭”一场听到赵守贞的哭声后,一边捋手绢一边挤着眼、撇着嘴连说三声“讨厌”,每次演到这儿都会引来一片笑声与掌声。
梅香用丑角演无疑会产生更强的舞台效果,不过为了和碧玉区别,还是用花旦比较好。这是我的一点拙见。
其他的配角,如薛良(甄建华/高彤)、碧玉(吕昆山/梅庆羊)、薛夫人(于军/沈文莉)等等,因为两版演员感觉差不多,不作赘述。对了,最后再说一句,张火丁版的赵禄寒特别出彩,不过忘记演员姓名了,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