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刚发完报告,接到丽的电话:“姐,有件事要请教你,周末有好的心理医生接诊吗?”
“有个心理医生很好,但不知道他周末是否上班,大概率是不上的,我帮你问问?谁要看心理医生?”我不确定这是否牵涉到隐私。
“是我儿子,他上了心理卫生的课程,对号入座,说自己与抑郁症的症状样样都符合。”丽小心翼翼。
“家长不是都这样过来的吗?我女儿初中高中大学出了不少状况,家长的任务就是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我笑起来,“不懂医的人看医学书,会觉得自己有各种病的症状,不能自己吓唬自己。”
“他说自己有自杀倾向,所以我才担心,是我建议他看心理医生的。”丽欲言又止。
“他睡眠好不好?食欲怎么样?”我记得丽的儿子很优秀,在一所有名的学校读初中,有一个学期还考了全班第一。
“他说他失眠,晚上经常睡不着,睡眠质量差;食欲一向是不好的,所以个子小,又瘦。”有的人明明头一挨枕头就打呼噜,却说自己失眠,这样的人也很多。
“他睡觉时你进去看过吗?如果睡得不好,白天课堂上会有精神不振的情况,老师向你反映过吗?”
“这倒没有。”丽迟疑道。
“他最近遇到什么事情吗?”
“上学期末因为疫情没有考试,儿子假期里放松得很,我也没提醒他,结果开学考试,他一下子滑到了十几名。老师在班里批评他,说他退步明显,他后悔以前考第一名了。”
我明白了:“这就是问题症结,他在为自己没有考好找借口。你看他喜欢什么,给他买点礼物安慰一下,不要责怪他没考好,甚至不提考试的事情。观察几天,看看他究竟是不是抑郁症。”
第二天早上丽给我发信息:“姐,如您所说昨晚回来啥事都没有了,肯定是因为没考好,怕被说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先找借口
”
我回复:“斗智斗勇,看透不说透。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