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我家6公里的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南渡江边,有一座残留一半的南渡江铁桥,已经锈迹斑斑,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桥身因结构不同分东段的钢结构和西段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两部分,西段现仅剩下桥墩。


南渡江铁桥是1940年由日本政府建造的,原称“吕宫桥”,当地人称“鬼子铁桥”,是南渡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海南的第一座大桥,而且还是当时广东省的最长的钢架桥,铁桥全长506.4米。
1939年日本侵占海南时,从海口、琼山往定安、文昌的琼定、琼文公路,必须经潭口用船渡过江,潭口是日军东进的必经之地。1939年2月10日,抗日游击队在潭口渡口阻击日军,打响了我dang领导的琼崖人民抗日第一枪,此后,我抗日军民多次在渡口一带设伏袭击,日本侵略军伤亡惨重,军需物品大受损失。为了打通交通运输线,更快地深入海南岛腹地,加快对海南全岛的控制和资源掠夺,1940年3月,日本政府批准由日本海军特务部、经济局土木科和日本清水组土木工程公司共同规划设计南渡江铁桥。
1942年3月,南渡江铁桥建成通车,日军为了防止游击队抵近破坏大桥,经常向桥下过往的船只开枪射击,伤人无数,使铁桥成为横断南渡江上的一道人间“鬼门关”。
1944年底,盟军计划摧毁铁桥,破坏日军的运输线,美军D29轰炸机曾3次轰炸大桥,但未成功。1945年10月,日本战败投降后,铁桥由国民dang军队接管。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后,铁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守,维护工作由交通部门负责。
1984年,铁桥停止使用,2000年10月,因特大台风洪灾袭击,铁桥中、西段桥墩倾斜,桥面坍塌。
南渡江铁桥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掠夺海南岛的罪恶铁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捍卫民族团结的历史实物见证。
南渡江旁的小路,路两边都是榕树,茂密的树枝在半空中交融,形成一条阴凉的甬道。平时纳凉、散步、快走、跑步、骑行的人不少,疫情期间人迹稀少,失去了往日的热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