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第一次听到俞敏洪的名字,是在从上大学的女儿口中。
两年前女儿自己报名上了几天“新东方”的英语课,回来之后便着了魔似的拼命学英语,还成天张口闭口的“新东方”如何如何,俞敏洪如何如何的,我嘲笑她说:“是何方神圣竟能让我女儿佩服到如此地步?”可女儿很认真对我说:“妈你知道么?其实新东方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它能比别人多教你多少个单词,而是那里的老师特别能点燃你学外语的热情...”
之后在央视的一档访谈节目中,我又进一步目睹了这位有着农民般朴实的新东方总裁的风采。他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常被人耻笑的老留级生,成长为后来的北大骄子和留学产业之父的奋斗历程。其中一段话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说:“人的一生,就象是在沙漠中寻找绿洲的过程,有人没有衡心,无功而返;而有的人则坚持着走过了那片沙漠,结果,他看到了人生的绿洲...”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俞敏洪了,我觉得他的思想中,有许多人生的大智慧。
谁知这么一关注不打紧,竟然关注出一段我和俞敏洪之间的故事来了...
那是去年四月下旬的一天,我上网查资料时,无意中打开了“新东方官方博客”,看到俞敏洪先生一篇题为“幸福就在进步和领悟之间”博文,于是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读着读着,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产生了困惑。在那段话中,他这样写道:“我最欣赏的就是苏东坡所说的人生三大境界。他说,在他很幼稚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是没有意义的。当他进入人生的模糊境界的时候,不论怎么看,山都不是山,水都不是水,觉得这里面充满了奥妙。最后,他觉得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怎么感觉这段话仿佛在哪里见过,而且不是出自苏东坡之口?可人家俞敏洪毕竟是位大教育家啊,会不会是我自己记错了呢?为了慎重起见,我又循着记忆认真地查阅了包括网络在内的相关资料。但除了俞敏洪这篇文章外,其他任何可供考证的书籍网站所标的这段话的出处都与他不同,而是出自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三重境界”。那么,俞敏洪的那个结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真是有些茫然了。
当时我想,出现这样的结果一定不是俞敏洪本人所希望的。正常情况下,对于他这样的教育名家而言,按理说是不会犯这种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的,一定是他记错了或者误读了什么,否则肯定不会这样说的。或许是因为他太忙了,所以才不小心出了点差错。但他毕竟是个学者,如果任这个错误的结果继续在博上挂着,不仅有损他俞敏洪本人的形象,而且这样以讹传讹下去,势必会产生误人子弟的结果,这对于那些因崇拜他而经常浏览他博客的众多读者和新东方学子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
怎么办呢?出于对他的尊重,思量再三,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提醒一下俞敏洪先生。 我非常婉转地往俞敏洪博客上发了条留言,我首先表明了自己对他的无限崇敬,然后告诉俞老师,那段话可能有误,感觉那个好象不是苏说的,而是谁谁谁说的,请对方能否核实一下。也许是我记错了云云...我相信自己的好意应该会被对方所接受。但留言刚上去不到一分钟,我惊讶地发现,竟然被删除了。显然博主是不想让别人看到这条留言,难道是我那番含含糊糊的提醒也会他们感到伤自尊了?为此,我又一次小心翼翼地将我的考证和提醒用“悄悄话”的形式发过去后,可是,帖子竟然又一次被删了...
这回可实在是把我惹得有些火了:“世上竟有如此不知好歹的人,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但稍后冷静了一会我又想:这事不太可能是俞敏洪本人干的,凭他这样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忙人,怎么可能成天有空坐在电脑边上在那里删贴子呢?绝大多数是他手下工作人员所为,但他们怎么可以这样不明事理呢?气愤之余,我就又用悄悄话向”新东方”博客发出了一段义正辞严的留言:
“致新东方的管理员先生:治学之道,在于严谨。俞老师把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说成是苏东坡的人生三重界,这本来也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尊重,因为人的知识再渊博,也会有不懂的东西。你们这样顽固地坚持错误,实在是有损俞老师的形象,也有损新东方的声誉,我心目中最最尊敬的俞老师,难道也会是这样一个知错不改的人吗?汗!”
悄悄话发出之后,结果和我预料的完全一样,又是一次泥牛入海。看来对方是执意不予理睬。看来我只有叹气的份了。我真是不敢想象,难道号称留学生的摇蓝的“新东方”治学态度竟然会是这样的不严谨?难道俞敏洪这样一位名闻海内外的学者,竟然也是一位信口开河、不学无术的江湖术士?这件事让“新东方”和俞敏洪在我心目中的印象打了个大折扣。当时我郁闷极了,但也很无奈。因为当时“五一”长假将临,而我手头又有很多工作等待处理,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和对方一直这样耗下去,心想此事就算了,到此为止吧,既然人家自己都不爱惜自己的名声,不介意出丑,就由他去吧,我又何需多管闲事呢?
后来经过“五一”长假七天时间这么一冲,脑子里面就把这事给忘了。但令我没想到的是,节后第一天下班前,当我习惯性地打开自己的博客时,却意外地看到两条来自“新东方”博客的留言:
“新东方”2007-05-08 17:29:46 :
“您好,您曾经于2007-04-28
17:56:40给我们留言如下:‘致新东方的管理员先生:治学之道,在于严谨。俞老师把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说成是苏东坡的人生三重界,这本来也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尊重,因为人的知识再渊博,也会有不懂的东西。你们这样顽固地坚持错误,实在是有损俞老师的形象,也有损新东方的声誉,我心目中最最尊敬的俞老师,难道也会是这样一个知错不改的人吗?汗!’
“新东方”2007-05-08 17:30:43 :
“对此,我们首先感谢您对新东方的关注与支持。请原谅,我今天才看到您的留言,同时,我已经将您的留言转发给了俞老师,另外,您能否给在新东方博客中留言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者发短信给*********告知也行。 ----这样,我们也能在俞老师回复的第一时间,联系到您。”
...
新东方终于能够认真的面对问题了,这让我感到很欣慰,我立刻给他们回复了一条留言:“呵呵,没想到啊,都过去那么长时间了,你们还来过问这件事,我对你们这种对新东方、对俞老师高度负责的精神表示敬意,也请代向我敬爱的俞老师表示敬意!”我还告诉他们,因为负责党群部门的工作,我经常光顾他们新东方特别是俞老师的博客,还把他的文章印发到内部期刊上的名家论坛上供大家学习,并常用他的话激励青年,以后会继续这样做的。随后,我又按照他们的要求,留下了我的电子邮箱和手机号。
到了第二天中午一点多,我收到了“新东方”的回复:
“您好,收到您的留言,俞老师很重视并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并让我们向您致谢,其回复原文如下:“向学员的治学严谨表示敬意,同时改正我的错误,但一定要进行充分的求证。苏东坡一定在某种场合重复过类似的话,因此才会有了这样的误传。祝好,俞敏洪。”
看到俞敏洪的答复,我心里那块石头总算落了地。经历了这件事,我对俞敏洪的为人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来,我对他并抱没有多大的奢望,只是希望他能在我的提醒下马上改正文章中的错误就可以了,毕竟,人都要面子,更何况俞敏洪还是那样一个“大家”和 国际知名学者呢?但他居然还能于百忙之中对一个普通读者专门作出如此认真的答复,这是非常不易的。 知错就改,不但丝毫无损于他作为知名教育家的良好形象,相反,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高大了。就是这样一件小事,不光让我看到了俞敏洪先生那海纳百川的胸襟,更看到了新东方光明的未来。
我最后回复过去的一句话是:“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