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长笑博导将此文推荐至新浪文化博客首页[读书。随笔]栏目
感谢[心的海洋]圈子将此文推荐至新浪锐博客首页
“拍马屁”一词,相传来源于元朝,但说法却不尽相当。
第一种说法是,蒙古族的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另一种说法,因为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马往往是一个将领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他的马、夸他的马好。逐渐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后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国,建起了元大都,他们的文化也就逐渐渗透到汉文化中,这就是“拍马屁”的由来。
以前我一直对“拍马屁”一词抱有成见, 但从上次《浙江日报》看过一篇《拍马屁也能成为新行业》文章后,我就不全那么看了。
文章说的是日本的两名大学生毕业后应征了约五十家企业而全遭拒绝,于是开展了一项新行业:“奉承恭维服务”。用尽一切美丽言词称赞过路人,让对方心花怒放,而后收费,一分钟费用一百日圆(约零点九美元)。在东京的一条繁华的大街上,25岁的小山宇和23岁的水野健打开他们的工具:一块大大的布告(上面写着奉承屋,每分钟100日元)、鲜红的汗衫(标明他们是职业奉承者)和一张厚脸皮,小山问涌来的人潮:“最近你被人奉承恭维过吗?”水野接着说“感觉一下你潜藏的魅力吧,放纵一下自己。”
对别人由衷的、恰如其分的赞赏之声,真犹如天国里的妙音,甜蜜无比。小山和水野这两个小伙子有着灵敏的反应、恰到好处的恭维、说一点反话或是俏皮话再加上滔滔不绝的赞美,很快就吸引了一群人,一个名叫林妙子的女学生悄悄地走过去,声称要试一试,小山和水野立即就进入了角色,把妙子与一个日本著名的摇滚歌星相比,赞美她有着非凡的时尚感觉,告诉她,她让人着迷。他们中的一个问道:“你的眼睛像钻石一样美丽,有多少克拉?”
就这样,他们一流的恭维才能,使得生意异常火爆。
要说这两日本小伙子还真是不简单,就凭着一次在职业学校时得到了灵感,便开创了这个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更重要的是,他们两个都有一种乐观的精神,喜欢让别人高兴,这是非常难得的。
从心里学的角度说,人人都有被赞美的需求,当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让人们愁眉不展时,如果这时有人能适当说一点好话事,这不光能提高大家的士气,增进大家的身心健康,于和谐社会建设,都不失为一件好事,个人认为,这样的马屁,但拍无妨。
也许你很讨厌别人拍马屁,可是有几个人会拒绝溢美之词呢?有故事为证:
一位京官要到外地任职,临行前,去向老师拜别。老师说“外地的地方官不容易当,你要小心谨慎为好。”京官说“老师放心,我准备了高帽一百顶,逢人便送一顶,这样,恐怕不至于会有什么问题。”老师听了很生气,当场训斥他:“吾辈为官,不可搞邪门歪道,哪有像你这样办事的?”京官说:“老师这话很对,不过当今这个世界上,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能有几个?”老师听了,转怒为喜,点点头说:“你这一句倒也说得很对!”
京官从老师那里辞别出来后,笑着对人说:“我的一百顶高帽,如今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但也不是说什么马屁都可以去拍的。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拍马屁”的故事真可谓无处不在。拍马屁者,目的大致相当,无非是为取悦于对方,但实际效果,则要因各人的水平而异了。所以,拍马屁也是要几等境界的。拍的好的,不唯可让对方心花怒放,还可平步青云。在有关健时候,拍马屁还可消弭上级的怒气,化险为夷。水平低的就要注意了,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和火候,也会弄巧成拙,最后非但马屁拍不着,反而拍到马蹄子上,被踢个鼻青脸肿,招人耻笑不说,还差点没被马踹死,那可就惨了点喔!
明朝时,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访作《虹霓》:“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甘雨系天天腰?”,叫一个名为彭友信的文人续诗,彭友信道:“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虹架彩桥。”明太祖一高兴,立马就下诏,封彭友信为布政使。
汉上官桀为汉武帝所宠幸,做了未央厩令。一次汉武帝生病,病愈后发现上官桀管理的马都瘦了,于是雷霆震怒地责问道:“你想让我再见不到我的马么?”上官桀回答说:“我听说皇上圣体不安,因而日夜忧虑,心思没有放在马身上。”话刚说完,眼泪就掉了下来,汉武帝一听,非但不怪他,反而更宠幸他了
倒也并不是所有拍马屁的人,都能象上面二位那么幸运。
宋秦桧的妻子王氏,一次入宫,听显仁太后说近来大的子鱼很少了,便说:“我家里有,回去马上给太后送一百条来。”回来后告诉秦桧,秦桧怪她失言,无奈只好以青鱼充数。显仁太后见后拍掌大笑道:“我说这婆娘很蠢,果然不错”其实青鱼像子鱼,但子鱼的个头大许多。有这样的“贤内助"撑腰,秦桧能做出那些坑害忠良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惨的还是那些因为拍马屁而身陷囹圄的。明明马术不精,马性不明,却见了马屁胡乱拍,结果却惹祸上身。乾隆时代就有“纵横之徒,借以上书,巧言令色,希求进用者,杖一百”的律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眼下国庆中秋将至,正是马屁的“高发”季节,提醒那些想“拍马屁”的朋友,可千万小心了。
如果你想学那两日本青年那样靠“高雅”的马屁谋生而拍,或者为了增进朋友之间友谊建议和谐社会而拍,我非但不反对,没准还会前去帮你捧捧场、拉拉赞助什么的,或者为你写篇文章报道一番呢。
倘若你是为了别的什么个人目的拍马屁,俺可帮不了你了,不是咱不够朋友,而是因为咱这方面天生就比较低能。俗话说:“没有金钢钻,就别那揽瓷器活儿”,毕竟,那拍马屁也是一门艺术啊,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干得来的。
不知我以下的观点是不是有点落后了呵。
个人以为,对于那些庸俗的“马屁”,能不拍的还是尽量别拍,人穷点、地位低点没什么,只有志气不短就行。咱就算学不来古人的“晚食当肉、安步当车、无罪当贵”,咱也还可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啊,毕竟低声下气地去拍别人的马屁总不会比堂堂正正做一个凡人来得更舒服。万一象秦桧老婆那样,为“拍马屁”把自己人格都弄丢了,那可真是很不值了。
当然,如果你因为什么不得已的原因,实在非拍那种马屁不可,俺也不拦你,建议你也先关起门来苦练它几天基本功,那样或许安全系数高许多呢。
在下这厢先祝各位好运了,多保重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