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吴军为制作人鸣不平
作者:鸿水
吴军是一名电视制作人,可以说是“金牌制作人”,曾制作过《历史的天空》、《历史的进程》、《锄奸》等不少大热剧集,颇受业界好评,尽管由他制作的电视剧的收视和社会影响都很不错,但吴军在接受采访时却为电视剧的制作人、运营人鸣不平。
吴军说,如今电视剧运营人面临的尴尬有三个方面:1、社会关注度不够;2、各大网络盛典都没有为电视剧运营人设置奖项;3、运营人所获的酬劳与演员、导演、编剧没法比。在吴军看来,“像《锄奸》、《历史的天空》、《历史的进程》这样的佳作,换个导演可能依旧会成功,但如果换了运营人,就无法将每个人、每个细节成功串联起来,获得成功的机率会大大降低。”而“如果一部电视剧火了,演员、导演、编剧也就都红了,片酬也水涨船高,在拍后面的戏时会继续受益,完全没有运营人什么事。如果一部电视剧反响不好,对演员、导演、编剧影响并不大在,他们该挣的钱都挣到了,但是片子不好的‘罪责’是要运营人来承担的。”
吴军说得其实没错。但从关注的层面来说,一部影视作品出来,大家关注的,这里的大家包括一般性观众,也包括媒体,往往是演员。这是第一位的。你这部影视剧中有足够强大的阵容,大家的关注就会高,哪怕戏足够烂,媒体所给予的报道版面也一样会大,这几乎成了一条铁律。如果一部影视剧的阵容不够强大,那么在媒体的报道上就会很悲壮。特别是平面媒体,因为稿件的层层审查,砍到最后往往就成了小豆腐块。这是现实。但不管怎么说,一部影视剧的诞生,大家首先关注的就是演员,其次才是导演、编剧,再次就是总策划之类等等,最后有可能提到的才是负责影视剧整体运营的运营人,或者叫制作人(就像影片的类型一样,国内的叫法比较混乱),甚至有些平面媒体的编辑会本能地把制作人的名字给删掉,在他们看来,制作人似乎可有可无,而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读者的关注度,只有演员。他们不会考虑一部电视剧,如果没有制作人的存在,一切都是浮云。所以,吴军说,“演员、导演、编剧,包括在剧组里很受重视的摄影、美术等都只是电视剧中一个环节,是运营人把所有人串成一条线,完成整部大戏的运作,从前期策划到中期拍摄,再到宣传发行,所有的细节都要运营人亲力亲为去做,所以运营人是决定一部戏成败的关键。”
所以,在我看来,作为制作人的吴军所鸣的这个不平还是很具代表性的。至少他提出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制作人是一部电视剧的核心,理应受到重视,但残酷的现实并没有觉得制作人就应该受到重视,于是,很多制作人也就觉得他们不应该受到重视。长期没有人为这个重要力量摇旗呐喊,重要的也就变得不重要了。即便是不要求得到重视,至少也应该得到尊重。现实是,很多制作人在媒体的报道中,也基本的尊重都没有。殊不知,在国外,制作人就是最大的“总”,他可以在一部影视剧中决定一切,而一部影视剧作品的成败,首要的还是制作人。“很多人都以为制作人很挣钱,其实不然,现在做运营人很难。”所以,吴军的呐喊是有意义的。他期待媒体编辑,作为业内从业者,能够首先认识到制作人的重要性,继而让运营团队获得社会的更广泛认可。至少,这是一种呼吁,也是维护业态良性发展的积极呼吁。
☞鸿水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