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鸿水 |
分类: 杂谈:鸿观世界 |
文/鸿水
央视青歌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著名学者余秋雨又一次成了青歌赛唯一的炒作噱头,至于歌手,爱谁谁了。一直以来,很多文人对余秋雨不屑一顾,说他卖弄等等,文人自古相轻,这没什么可说的。不过,余秋雨在文化普及等方面做出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也证明,他在央视青歌赛上的点评环节的收视率是最高的。如果把余秋雨换成于丹或者易中天等人,收视率下跌比股市更暴,绝对“深绿”。但也有不少人和我一样,是冲着余秋雨而看青歌赛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想看余秋雨怎么出丑的,又说错了什么话,念错了什么字,继而找出“一千个批判的理由”对其“绞杀”。不过,“80后”美女演员赵柯却对我说:“我非常讨厌余秋雨,他太卖弄自己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甚至不需要什么理由,这似乎是“80后”对待一般事务的常规法则。赵柯的一席话让我恍然小悟:“80后”为何讨厌余秋雨呢?
1、“80后”对余秋雨“不熟”?
除了“80后”美女演员赵柯公开说讨厌余秋雨以外,我还专门调查了一些“80后”。有一“80后”帅哥,刚留德归来不久,我们认识4年了,我问他讨厌余秋雨不?他的回答让我诧异:余秋雨?不熟。还别说,这不是个例。在随后的调查中,也有几位说不熟。难道因为我和文字打交道的缘故,所以我对余秋雨较为熟悉?
那么,除了“80后”中的文学青年对于余秋雨还算熟悉以外,其他“80后”还有多少人记得“余秋雨”这个“文化符号”呢?如果说“80后”对于余秋雨熟悉的不多,但“70后”、“60后”以及更早的一些人则对余秋雨并不陌生。难道,拉升余秋雨点评环节收视率的是除了大部分“80后”以外的人?这似乎是一种很好玩的现象。
2、余秋雨缺少“娱乐精神”,“80后”是更娱乐的一代?
“80后”的娱乐精神绝对超高,而“40后”的余秋雨缺乏的恰恰是娱乐精神。别看他身处镁光灯下,可是他的内心比谁都孤独。就像他的“文化苦旅”一样,就像“思想者”一样。“80后”美女演员赵柯说得更直白:“他往那一坐就像一座会说话的丰碑,只有文化的车辙,没有娱乐的印迹。”这就是“80后”与“40后”的差别。“80后”是更娱乐的一代,“40后”文化人是不懂得娱乐的一代,这么说,似乎反对的不多。
3、“80后”讨厌拒绝忏悔的余秋雨?
余秋雨对于历史的解读等等曾经引起“拒绝忏悔”的争议。一般文人,特别是著名文人,基本上都是“拒绝忏悔派”,即便是在历史问题上犯了一点常识性错误或者别的什么,他们总能给自己找到名人的台阶。所谓名人的台阶就是,你写错了字不叫错字,叫通假字,或者别的什么……一说到忏悔,我们总是善于把矛头指向别人,而独独忘了自己也需要忏悔,余秋雨的“拒绝忏悔” 让“80后”看着不爽。在网上,看谁不爽的通常做法是拍砖头,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看余秋雨不爽就拍他。“拒绝忏悔”和“拒绝道歉”有异曲同工之妙,多半文人是“拒绝忏悔”,而官员则多半“拒绝道歉”。
4、“80后”讨厌余秋雨为老不尊?
比如:余秋雨关于“火烧圆明园”的点评,有一句是错误的么?有一句是污蔑其他国家的么?央视为什么要屏蔽这样的话?整天嘴上喊着中国多么多么强大,自己多么多么自豪,其实都是扯淡,骨子里还是改不了的奴才性!生怕得罪了洋大人,人家不给你拨款、投资了,那可比死了亲娘还可怕呀!余秋雨讲的是历史,央视的执行者没有学过历史吗?历史上已经铁板钉钉的事情,余秋雨通过这道题把历史真相还原给基本不看历史、不知道什么是“火烧圆明园”,还以为是谁家得罪了什么人,被人点了冬天里的一把火的“XX后”们,有什么不妥?余秋雨的一句话还没说完,画面立刻被青歌赛的宣传片所替代,且连续播放了三次,等画面再度切回时,恰好是余秋雨点评结束,主持人说“谢谢余秋雨评委的点评”。
如果你对这个感到愤怒,那你就错了,你则陷入了青歌赛设计好的炒作陷阱里了。利用余秋雨把青歌赛炒熟、炒烂,哪怕炒得臭气熏天,青歌赛和余秋雨均乐得合不拢嘴。
5、“80后”很讨厌余秋雨颇有文化的反思?
“80后”目前基本已经或者正在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陆上,经济的大繁荣,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吃饱了喝足了就hapyy。而余秋雨则把自己装扮成文化的反思者,有些人,特别是有话语权的人,动不动就自以为是,把什么动作都上升到政治高度、国家形象等等,这是“80后”所不能容忍的。
原因很简单,余秋雨是“40后”,和“80后”相差了40年,当余秋雨用40年前的“文化大脑”反思历史的时候,“80后”则用40年后的“科技大脑”用火星文调戏了过去和未来了。
6、“80后”也不喜欢余秋雨“卖弄”?
有一“80后”网友说:我不喜欢余秋雨,我个人认为他的《文化苦旅》还不错,其他的多有卖弄。不要以为看见一大堆故作深沉的东西就是好东西。也不要以为看他的书就是学识多么好,就可以狂妄地批评不喜欢他的人。“80后”美女演员赵柯也这么说:“余秋雨太卖弄了。”不少文人也这么说。文人说余秋雨卖弄多半是妒忌,人性当中最坏的东西就是“妒忌”,不少文人坏就坏在这里。而“80后”说余秋雨“卖弄”,多半凭自己的喜好言之。
7、“80后”讨厌余秋雨的喋喋不休地批评?
余秋雨和与他同时代的“40后”一样,善于用“老子”和“儿子”的家长制做“文化苦旅”式的文化教育和历史传承;而“80后”则是“个性第一”,“老子”喜欢的,“儿子”并不一定喜欢,特别是面对一些“批评”,因为“80后”的逆反期普遍比“40后”更长久,所以,“40后”的批评之声“80后”基本上是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冒。当“40后”的余秋雨喋喋不休时,“80后”已经爱谁谁去了。
8、余秋雨已经不是“80后”的唯一文化选择了?
就像流行音乐一样,为什么曾经有很多歌曲接二连三地红遍大江南北,而如今一年都很少出现一首红透全国的歌曲?其实这并不是因为歌曲出炉得少了,也不是没有好歌,而是大家听歌的渠道多了,接触到的歌曲多了。以前是n多人同时听一首歌,现在是一个人同时听n首歌。“80后”选择得多了,喜欢的程度就不一样了。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都遭遇同等尴尬。也可以这么说:余秋雨是读书时代的产物,而“80后”是读图时代或者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作家、评论家,人人都有发言权,“80后”渴望发言、表达自己的欲望尤甚,而余秋雨无论怎么说,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仅供“80后”参考。有时候,余秋雨的某些观点、看法不讨像美女赵柯这样的“80后”喜欢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就我而言,因为我曾经是音乐青年,所以我看青歌赛更重要的是看参赛选手的表演;又因为我曾经是文学青年,所以,我却喜欢看余秋雨喋喋不休地点评,并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虽然有时候我也挺讨厌余秋雨的,可是在我的眼中,余秋雨仍然是一位优秀的文化普及工作者。中国优秀璀璨的传统文化不是文化工作者的专属文化,劳苦大众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享受传统文化的权利。我们知道:分享文化成果有太多渠道和平台,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无疑就是其中之一。在亿万观众观看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余秋雨尽到了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文化和艺术就像连体婴儿,虽然分属两个个体,但却血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