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评:影视鸿论 |
一部名曰《The Da Vinci Code》的英文电影被翻译为中文叫《达·芬奇密码》,还未公映,就被一波三折的拍戏经历搞得声名在外。在宗教色彩浓烈的一些国家,抗议之声此起彼伏,在不少国家被明令禁止公映。当然,在咱们国家,绿灯大开,诸多报道都不吝笔墨:所有内容,未经删改。似乎是一个很高明的炒作噱头,实际上媚外心理作怪多多。连直播的央视青年歌手大赛竟然在综合素质考核中,出了一道“《The Da Vinci Code》的中文翻译是_____”这般弱智的翻译题,实在佩服央视出题老师对于热点话题的掌控能力。选手的回答是:达·芬奇的什么,不认识那个单词。不认识得好。和弱智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一样,泱泱中华大国的莘莘学子,无论用不用得着,为了找工作,都得交一笔钱然后去考,弄个“国家证明”,此举给组织考试的同志们捐足了人民币,加速了人民币的流通,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呵呵,泱泱大国的各位看官、影迷、影评家们,翻译家们,对于外国电影的追捧那也是相当恶劣。别管电影看不看得懂,哪怕它是一堆狗屎,也一定要大写赞美诗,仿佛你不从市场化做的相当高涨的引进大片里说出点美好来,就标榜你不懂电影那般虚伪。而对于中国电影,那些看惯国外大片的所谓真正影迷,抑或戴着严重有色眼镜和媚外眼神的影评家们是不屑一顾的,不管是谁拍的,不管拍的怎么样,那绝对是一顿痛打、痛骂,反正不是自己的孩子,管它呢!好比马路上有人打架,看热闹的,说风凉话的,总是最具群众基础的。和电影有关的,心怀这种鬼胎的人比比皆是。
《The Da Vinci Code》是根据美国作家丹·布朗的同名悬疑小说改编的。没错。畅销书作家,这年头,做畅销书不容易,一个拿着扫把会飞的小男孩能让一个靠吃政府救济的下岗职工瞬间成为世界女富婆的传奇案例不多。不过,有这个经典案例,就足以证明,人们的心灵是多么的需要安慰!一位下岗职工的小说恰恰迎合了这种市场。那丹·布朗和那位下岗职工都能消受如此待遇吗?未必。下岗职工有捧着《圣经》祈祷过的虔诚,你丹·布朗简直就是一个疯子,是和《圣经》教义不共戴天、彻底决裂的疯子。焉能消受如此礼遇?也许你是对的。那要到几个世纪以后才能做出历史的回答。对于读者、影迷,你可以说你喜欢这部小说,或者电影,但请你一定要理解那些反对的声音。
我想:达·芬奇一定会偷着乐的。几幅挂在墙上的画,让亿万地球人瞻仰N年姑且不够,还让神学家、社会学家为此口水四溅,甚至大打出手(抗议者间的武斗)。即便《The Da Vinci Code》真的是堆狗屎,神学家和社会学家也能找出这堆狗屎的前世今生以及之于社会的存在意义。估计:只要陈腐已久的达·芬奇不带领他的女神从壁画上或者棺材里走出来,相信:所有的人都还在津津有味地研究所谓的达·芬奇的密码。
祝福它,这堆被期待的狗屎。
(文字未经校对,错误之处包涵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