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亦师亦友的《期货日报》

(2014-07-26 11:41:04)
标签:

转载

分类: 海量财经
新浪财经 > 期货 > 正文

亦师亦友

 东方盛悦 刘海亮
 
 

  我一直珍藏着1994年5月28日的《期货导报》,这是试刊第一期。这份后来享誉全国的报纸就是现在的《期货日报》。是年,全国有几十家期货交易所,但全国性的行业报纸却只此一家。

  在《期货导报》问世前,业内的资讯来源基本靠摘选其他相关报刊,因此难免凌乱滞后甚至以讹传讹。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期货导报》数据可靠内容详实,正搔中了期货业的痒处,所以一时洛阳纸贵。20年后的今天,虽然有了方便的网络阅读,但纸质的《期货日报》仍然是期货人必读的晨课。

  上世纪90年代还没有电子版,所以那时候每当出差回来,我都会在第一时间找到此间的《期货导报》连夜翻阅,同时还会剪出重要的文章收藏起来,生怕会错过精彩。20年倏忽而过,许多当年拜读过的文章都已记不清标题,但它们对我的潜在影响十分深远,不期然构成了我的期货理论和操盘的底蕴。

  20年了,每每翻阅旧报,那些深藏在文字间的智慧总能给我以全新的触动,使人如饮醇醪。由于爱之日深,我在追踪阅读的同时也开始投稿,承蒙报社错爱,其中不少文字得以见报。我的《从一万到一亿》一书就是根据在报纸上发表的系列文章为基础,条理化和系统化而成的,所以这部书的畅销很是得益于《期货日报》。

  这20年来,《期货日报》不仅帮助我形成了良好的交易习惯,而且还平添了无尽的交易乐趣。事实上,我写财经文论的范式也大都是从《期货日报》上学来的,所以我一直把这份报纸当作我的良师益友。记得初开始投稿时,不管能否发表,栏目编辑都会及时做出回应,有肯定也有建议,每每中肯精当,让人诚服。20年来,从豆腐块的行情评论开始,我的文章逐渐扩展到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以及后来的宏观经济、国际市场,还有对交易之道的感悟和思考,这些都和采编老师的指导不无关系。

  一直对《期货日报》的市场研究版面情有独钟,因为它最贴近自己的真实需求。通过记不清标题的一篇文章我认识到,研究员的主要任务是分享思路并减少信息不对称,而不是为投资者明示行情的涨跌。明白了这个逻辑后,我就不会苛责研究员对方向的误判,而是用心感受作者的思想脉路,从中汲取精华,用以指导实际交易。通过和采编老师多次的沟通,我知道《期货日报》对数据和信息总是反复求证后方可见报,这种认真做事的基因一直传承了下来,并且愈发缜密,十分让人信赖。

  我常常想,正是有了《期货日报》的相伴,我的交易苦旅才时常会有意外的充实和昂扬。当交易受挫时,《错误是前进的垫脚石》给我信心;当仓位不合适时,《资金管理公式》给了我启示。在对行情的把握和研判方面,《多头空头和滑头》成了我做短线的理论依据;《潮起潮落皆有因》给我的中线研究以莫大的支撑;《趋势的逻辑》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基本面对趋势投资的重要性。

  《期货日报》团队的专业厚度和文化底蕴十分让人称道,事实上,只有如此优秀的团队才会办出一份如此充满智慧的报纸。长期以来,报社一直坚持客观中立,不会因为任何目的去褒贬任何逻辑自洽的观点;同时,《期货日报》也有自己的担当,例如多次顶着压力组织大讨论,研讨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化建议,这无疑对中国期货市场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所以,《期货日报》既在用心办报,又在用脑办报,不仅有胆有识,而且还坚守社会良知、公众立场和独立精神,这在时下浮躁的投资媒体圈,殊为难得。正因为这样,《期货日报》才能够长期保持如此高的品位和质量,才能成为中国期货市场权威的信息中心和载体,才能成为行业媒体的标杆。

  在《期货日报》创刊20周年之际我写下这些文字,既是对这份报纸弱冠之年的祝福,也是对一路相伴的良师益友的感恩。我相信,和大多数期货人一样,只要我还做投资,对《期货日报》的阅读和投稿,就一定会延续下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